第四節 通天豪商業賈八方(1 / 2)

王謙受經商發跡並參加千叟宴後,深深認識到經商必須得到官府的支持、朝廷的認可,必須有家人、族人或親友為官,方可聯絡八方,路路通暢。

雍正四年(1726年)王謙受為自己的兒子王夢簡首開家族捐官先河,捐得“州同加五級”的職銜。隨之王氏族人或捐納,或蔭襲,或科舉,有不少人步入官場,據族譜、碑石、誌書等資料的不完全統計,清代王氏家族中五品以上職銜101名,其中二品3人、三品7人、四品44名、五品47名。

王氏族人如十五世王夢鵬、王夢簡,十六世王生炳、王生炯、王奮誌、王中輝、王中極,十七世王世泰等很快利用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姻親關係、社會手段等開始在全國各地開當鋪、辦錢莊,“廣設生理”,進行“子母環生”(即高利貸),滾雪球式的資本積累。據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版《王氏族譜·永齋王公傳》載:“公(即王奮誌,字永齋)嚐於直隸(今河北)、山東廣設生理,宗族鄉黨賴以舉火者不下數百家。”王奮誌僅當鋪百座,第一百座名“百順當”。他們一邊進行糧馬絲綢、雜貨百貨等一般生意活動,或行商,或坐賈,無不借助官方。

清乾隆間,王氏十七世、貢生王如玉“以功名自奮”,“援例揀發貴州試用副使道,署理貴西兵備道”,“兼理提刑按察司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叛亂,王如玉得忠勇公額駙福隆安的奏薦,下旨“特揀四川軍營委用”,王如玉赴任四川後,歸總理三路軍兵糧的川督劉秉恬所轄,屯兵簇拉角克之西,分理糧務。

對於主帥溫福的分散兵力之策,王如玉“屢有建白”,希望加強糧道倉廩的護衛,然總未見用,隻好自磨佩劍,備戰以待。

果如王如玉之分析判斷,小金川叛民切斷糧道,突襲清軍大營,主帥溫福死。王如玉激勵將士固守糧道待援,然而北麵軍亦被金川叛軍圍割,勢不能分。金川叛軍蜂湧而至,驚恐萬分的民伕紛紛奪路逃生。無奈的王如玉拔劍躍馬率眾突圍牛丁山梁。追兵又至,有人勸他微服逃遁,王如玉誓以死報國,下馬揮劍連殺七八人,不幸中標死於陣前。年僅四十一歲。

金川之役王如玉分理糧務之時,其長侄王肯為任湖南寶慶府知府,因“忤上官得罪”,經次侄戶部廣西司郎中肯任百計調護方才得解。據傳,王肯為的這次“忤罪”,就是因為助叔王如玉運糧四川搶在了上官之前。而王肯任的百計調護,是因與“堂官交重”,聲望在外,更兼對孔方兄銀兩“素又慷慨,好施與,篤於義絕口不言有無”的性格和行為,王肯為之“罪”便化為烏有。

這之後,王如玉之子王榮棨“蔭襲恩騎尉”,由陝西山陽縣知縣累遷至甘肅寧夏道,嘉慶二年(1797年)獲理甘涼道,一次便從甘肅輸運十萬石軍糧到四川,同時辦理各提鎮軍營的糧務。很快又得經略大臣舉薦“隨營督辦各路軍火糧餉”,終獲“欽奉諭旨,賞戴花翎”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