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升村素有“九溝八堡十八巷,一條大街五裏長”之說。這其中的溝、堡、巷是民居建築,五裏長街則是商賈雲集之地,且為靜升村人設在全國各地商號的指揮調度中心。
靜升五裏長街橫貫村之東西,東起三官廟前的老槐樹下,西止關帝廟南出村之甕門。堡巷民宅多在街北依山而建,商家店鋪開設在五裏長街,鱗次櫛比。遵規守矩,不亂章法,童叟無欺,秩序井然,民風淳樸則是長街商號的特點。
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在靜升村程家巷口的“靈石縣第二區商會分所”的《建修商會工程石碣》記載,其時商會分所的辦公人員有:
正主任:王冕
副主任:武仁民
執行委員:張善廉、陶為琛
監察委員:趙汝禮
侯補委員:韓宗維
公斷處長:宋衡朝
公斷員:許玉監、祁長生
書記:祁玉璽
這是官方的管理機構。另外還有民間的商業群眾組織“財神會”。據人回憶,當時財神會的頭麵人物有王飲讓、宋士福等。
據該碑眾商號捐助銀兩名錄統計,其時共有85家店鋪捐錢,多者50元,如經營京貨、雜貨兼設騾馬大店的源盛公、釀製靜升王酒的景福全、看病兼營藥品的育仁厚、錢鋪懷慶永、當鋪公義貨店、振興織布公司等。總計捐洋為1231.5元。據《山西省統計年鑒》記載,當時靈石全縣共有商家189家,靜升村就占了45.5%。
當時五裏長街商號的經營項目十分齊全,有錢莊當鋪、古玩估衣、糧米鹽油、爐食糕點、屠宰肉蛋、釀造粉房、文具紙張、木廠石廠、織布印染、行醫售藥、棺木加工、客棧飯莊、騾馬大店、車輛租賃、銀飾製作、酒壺錫器、銅鐵鍛造等等;還有肩挑小販、地攤設點的釘稱編筐、撣子笤帚、針頭線腦、脂粉發卡、醬醋豆腐、油糕雜割、瓜果梨桃、蔬菜調料等。其時正是蔣、馮、閻大戰之後,山西經濟嚴重受損,較清乾隆、嘉慶、道光鼎盛之時無法相比。
前已提及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碑載,其時靜升地域分設全國各地的商號就達492家,分設於河南、河北、陝西、甘肅、蒙古、山東、四川、廣東、江蘇、貴州、遼寧、福建、江西、青海、安徽、湖南、廣西、寧夏、湖北及山西本省。
據曆代《靈石縣誌》載,靜升村每逢三、六、七、九都為集市,又有三月十八至二十、六月十九至二十一、九月十五至十七及十月初一至三十(小月二十九)的廟會活動。
每逢集市廟會,特別是十月間的廟會,鄰村、鄰縣,乃至鄰省的經商人士都會從四麵八方車載馬駝各色貨物趕來靜升五裏長街,提前租賃鋪麵,臨街占設攤點。這時的靜升街頭隨處可見吹糖人的、賣狗皮膏藥的、耍猴的、跑馬賣戲的,應有盡有。乃至巷內溝側也成了交易場所。這時當地的農民也挑著自己田園裏生產的五穀雜糧、瓜果蔬菜到八蠟廟前、文廟前與牌坊底跟前的三處集場子(即農貿市場)去換取鐮刀鍬钁、犁耬鋤耙。就是老太太、小媳婦、大姑娘也拿著他們自己的剪紙、刺繡、布娃娃、絨老虎、肚兜兜展示一番,湊個熱鬧,換些脂粉發卡、毛巾香皂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