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飾
清代男子留長辮,有的油光可鑒,有的如蓬如蒿。女子裹足,以“三寸金蓮”為美。辛亥革命後,男人剪掉辮子,留短發或光頭;女人放足,令其自由發育,謂之“天足”。有身份的男人穿長袍馬褂,戴禮帽;女子著旗袍,頭飾金、銀、玉飾,以示體麵。普通人男子穿對襟上衣,女子掩襟,男女均穿掩襠褲。
舊時衣料,有錢人以綾羅綢緞為美,普通人多用土布。土布也叫小布,家織,粗糙耐穿。衣服式樣,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老年人仍以穿對襟、掩襟衫、肥襠褲為主。
飲食
靜升鎮村民向以雜糧為主食,日食兩餐。早飯蒸,午飯煮,偶或間以烤食。冬日合家圍在炕桌邊進食,清明過後天氣逐漸轉暖,人們便端起碗筷走出家門,幾十人聚在街頭巷尾,一邊吃著,一邊談古論今。於是趣聞軼事、流言蜚語,在飯場中流傳開來。雖粗茶淡飯,卻津津有味。舊社會多數人生活貧困,“糠菜半年糧”,即使是富裕人家,也不敢天天吃白麵。
蔬菜冬春以蘿卜、白菜、酸菜、山藥蛋、南瓜、拉麵瓜、幹菜等為主,夏秋有西葫蘆、豆角、玉蔓莖、茴子白等,自己生產自己消費,種什麼吃什麼,以煮食為主。
肉、蛋屬奢侈品,逢年過節才能品嚐到。婚喪宴賓,早飯七個碟子(蔥蒜、鹹菜、心肝、小腸、黃豆、豆腐、豆芽各一,全部涼拌),午飯四個盤子(一炒、一涼、一整、一片)。
山西是全國雜糧生產基地,晉中又是著名的麵食之鄉,因此,隸屬山西晉中的靜升鎮用雜糧麵、白麵可以做出許多麵食,據不完全統計,有72種家常飯,茲記如下:
蒸製食品饃饃(有時包豆沙、鑲棗,有圓的、下方上圓的<此種亦叫卷子>);糖三角(發麵,捏成三角形,包糖);窩窩(玉米麵、穀麵等,攪上豆豆磨的麵甜,也有包豆沙的,有圓的,有長的,有似帽的);裹累(有槐花、榆錢、苜蓿等野生植物裹麵做的,有豆角、山藥蛋、蘿卜、白菜、茴子白等菜裹麵做成,有熟大米、熟小米等裹麵做的);菜團團(麵與菜和起,用手捏成橢圓團子,蒸熟蘸調和吃);花卷(有蔥花油鹽的、米麵的、二合麵的);包子(餡與餃子同)、稍麥(餡與餃子同);蒸餃(餡與餃子,大多為白麵,也有高粱麵、蕎麵的,有發麵的、燙麵的);發糕(俗稱黃條條或石條條,玉米麵為主,亦有米麵的,蒸一大塊,出籠後裁為小塊);碗脫子(蕎麵的為主,亦有高粱麵的,涼後切成小塊,加調和吃或炒上吃)。
煮製食品掐疙瘩,別的地方叫揪片(有大而薄的,有小而厚的,有向下掐的,有往上掐的,有的和上韭菜、菠菜);拉麵(圓、扁兩種,扁的俗稱打牛鞭子);麵條,俗稱旗子或擀家(白麵、豆麵的為多,有長的、短的,還有柳葉麵等);切巴巴或稱斜旗旗(有白麵、豆麵、包皮麵的);蝌蚪或叫抿蝌蚪(豆麵為多,亦有白麵、雜麵的);撥麵(亦稱撥家家,白麵、蕎麵為多,有三棱的,有直片的);削麵(隻用白麵);剔尖,俗稱拔股(白麵、真豆麵的為上品,紅麵、雜麵次之);切麵(似拔麵,但是切成的,較麵條短而寬);河撈(白麵為主,有時用蕎麵,有木河撈床、鐵河撈床壓的,有手擰河撈床擰下的;有電動、半自動河撈床壓的);擦家家(白麵、雜糧均可,有扁的,有圓的);擦片子(用削黃瓜的刀一層層削下的,隻能用雜麵);蘸片子(煮熟的大而薄的麵片,白麵為主,豆麵次之,亦有稍摻點紅麵的,或和上碎韭菜、菠菜的,熟後撈出蘸上調和吃);搓魚魚(三認麵為多,雜麵次之,有圓的,有扁的,還有開膛的);貓耳朵,俗稱圪陀陀(蕎麵、白麵、三認麵均可,死麵、燙麵的都有);煮陀陀(細玉茭麵為主,煮在米湯裏);餃子(羊肉餡而圓的亦稱扁食,餡兒有羊肉胡蘿卜、豬肉白菜、雞蛋或豬肉韭菜等,還有牛肉大蔥、蝦仁三鮮的,亦有小茴香、茴子白、老西葫蘆等為餡的);湯麵(或叫熗鍋麵,俗稱擱鍋鍋,較稠的湯麵);壓麵(白麵緊缺時的一種麵食,用玉米麵、高粱麵壓成);掛麵(買來的為多,亦有自己吊的,有圓的、扁的、粗的、細的、空心的、加菜的、加蛋的,有白麵的、豆麵的、苦蕎麵的等);拌家(湯類、輔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