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王家大院位於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榜首的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之腹地。春節的主題在正月初一,然全部活動卻在前後一個月之餘,除舊迎新為其核心。
臘月二十三“祭灶”,打發爺爺上天。相傳灶王爺乃一家之守護神,從除夕之夜至來年臘月二十三一直守候在人間。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述職,將這一家人的是非功過向玉皇大帝彙報,玉帝根據彙報情況再將這一家來年的吉凶禍福交給灶王爺,於是灶王爺於除夕之夜又回到人間繼續行使監察權。為此人們對灶王爺也極為恭敬。祭灶時擺好香案、供品,由男主人率一家老小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叩頭、獻上飴瓜瓜,以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然後將灶王神像揭下,與紙馬一起點燃,送灶神上天。
臘月二十四,“打打掃掃一樁事”,就是“掃塵”。翻箱倒櫃,裏裏外外,把一年積攢的垃圾、灰塵全部清除出去,然後糊窗紙,貼窗花,貼年畫。意為“掃出去邋遢,迎進來吉祥”。
臘月二十六,殺豬宰羊,燉肉,備新裝。
臘月二十七,“關住門子洗了足”,搞個人衛生。
臘月二十八,“黃蒸饃饃蒸下一菠蘿”,蒸製麵食,擺設品棗山、佛手、蓮花、蟾蟾如意、元寶等麵塑。祭神供品有花供、盤子等。
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是小年,亦稱年除。先把院子、街巷清掃幹淨,下午吃豆麵麵條,然後貼春聯、掛彩燈、壘旺火、包餃子。
春聯內容是上一年的總結,新一年的期盼,多請村中德高望重、善書法、文字功底硬的長者依據各家情況編撰書寫。
壘旺火講究用柏葉,越燒越旺,柏香四溢,劈啪作響。
包餃子也有講究,要把一定數量的銅錢或硬幣包在餃子中,大年初一吃到錢的人,預示新的一年福氣多多,財源廣進。
除夕之夜“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具有特別的意義。辛苦勞碌了一年的人們合家團聚,在吃過年夜飯後,圍爐而坐,談天說地,徹夜不眠,稱為“守歲”或“熬年”。午夜子時,新年鍾聲敲響,各家點燃旺火,各種精美的禮花從各家院內升起,一時炮聲大作,彌漫夜空,編織成一幅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圖案,村村如此,良久方息。
在舊社會,對於窮苦人來講,小年是最難熬的。債主催逼甚緊,直到此時才鬆口氣,故有“上吊的豆麵家(除夕麵食),救命的餃子”之說,也就是說年前一定要把債務還清,春節過得才踏實。
初一淩晨,合家早起,穿戴一新。男人們拜神祭祖,女人準備一家的飯食。男孩在父親引領下給族中長輩拜年,所到之處都能得到一杯紅糖水喝,取甜頭、紅火之意。還有壓歲錢饋贈,表現了長輩對小輩的關愛,也是小孩們最盼望的事。
過年講究不動刀案,尤其是早飯。餃子是前一天就備好的,菜肴也現成。即使是平素最吝嗇的人家,過年也力求豐盛。一家人圍桌而坐,長幼有序,盡情分享美食,告別過去一年的勞乏,喜迎充滿希望的新一年。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閨女偕丈夫、攜兒女回娘家拜年。新婚夫婦認親,凡有來往的均需在正月裏遍訪,互相溝通,聯絡感情。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即諸多禁忌均可打破。垃圾可倒,刀案可動,商鋪開門,百業複工。
正月十一吃裹累,兆全家財運亨通,“銀子錢亂擺來”。
正月十二吃一年的餃子,兆全家豐衣足食交好運。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從大年初一始,至月底方止,曆時整整一個月。長輩、親友、上司、同事、同學等,凡有比較密切往來者都互相拜年問候。壓歲錢亦不可少。
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燃放鞭炮,煮食元宵,吃餃子,看“熱鬧”。“熱鬧”就是春節社火活動,此活動在明清或更早就已開始。舊時春節社火活動在正月二十七日進行,這一天是火星娘娘的生日,是春季防火的警鍾。社火活動的街頭文藝表演有:舞獅、龍燈、背棍、旱船、高蹺、竹馬、獨龍杆、抬閣、推車等。這一天,大街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春節慶典達到高潮。當地民諺:“阻千軍易,擋鬧熱鬧難”。
添倉節分為老添倉和小添倉,通常以小添倉為重。相傳添倉節是財神爺的生日,小添倉在正月二十,老添倉在正月二十五。
添倉節這天,講究糧囤添糧囤滿,水缸添水水溢,用炭塊鎮門等。家家都用黃米麵捏糕燈,糕燈分兩層,底層造型有糧袋、倉屯、元寶、包袱等;頂層為燈瓜瓜,造型有四角形、圓形等。燈瓜瓜中插燈芯,添麻油,備點。天一黑,將燈點著,置於糧囤、磨盤、碾盤、衣箱、睡炕、窗台、水缸、炭堆、神位等處。燈光四起,一片通紅。這時頑童們便來“偷燈”,躡手躡腳,開心偷笑,主人則藏在暗處觀察,室內室外一派祥和。據說偷走糕燈的孩子可以促進長個,同時預兆主家糧多倉滿,豐收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