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升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有百姓喜聞樂見的背棍、抬閣、高蹺等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20餘種。據考證,從古至今,每逢傳統節日,村民們都有自發組織上街表演的習慣。其他諸如剪紙、家具、刺繡、泥塑、廚藝等多姿多彩的具有民俗風情特色的民間藝術門類在當地世代延續,使得這塊古老土地成為曆史文化涵蓋麵甚廣的重鎮。
火星會
是一種古老的自發的自娛自樂的村民組織,該組織在每年的正月組織領導村民舉辦社火活動,“鬧熱鬧”。或在特殊情況下,如在大旱、大災之際,舉行祈雨消災等活動。供奉火星娘娘(火星爺祝融)。
清光緒三年(1877年),平遙馬富慶帶著母親留下的一根銀簪,逃難來到靜升,給人打工,後定居靜升村麻地。石匠黃慶康住肥家溝口,馬黃既為近鄰,又為朋友,一日,馬富慶和黃慶康商議,為了村裏熱鬧紅火,咱們成立個火星會,每年春節農閑時,組織村民鬧熱鬧。馬富慶就把平遙鬧熱鬧的一些項目,介紹給大家,村民熱烈響應。於是,成立了火星會。從此,靜升有了社火活動,當時會長馬富慶、黃慶康,後有會計閻承恩,保管張進光,借貸股(借出演行頭)王瑉。再後來,馬來成擔任會長。
每年正月十五,會班開會,部署鬧熱鬧事宜,先選值班會長,組織四大家八小家,張貼招募告示,有樂隊、後勤、演員等。班會有製度,出演有規定,號令是放鐵炮,一次放炮是集中,二次放炮是整裝,三次放炮是出動。演出費用向鋪家起錢,交錢或交糧(如是糧,賣給糧店變成錢)除夥食開支外,餘錢置辦器材。
每年的正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活動,頭一天演出前,迎火星娘娘出駕,騎馬背聖旨,抬轎把執事,樂隊奏樂,鑼鼓喧天,儀式隆重,規模宏大。
社火活動熱鬧非凡,萬人空巷。
晉劇票友協會
1998年開始,村中戲迷自發組織起“晉劇票友協會”,會員很快發展到40餘人。每遇節日,他們都組織晉劇演唱會,或應邀到王家大院為遊客助興。票友會的發起人為吳修康與梁永泉。他倆首先出資近兩千元置買了大部分器樂,其他晉劇愛好者或捐錢捐物,紛紛攜帶自己的樂器相聚一起,自奏、自唱、自演、自樂。票友會相約每周一、三、五的晚7點至10點(冬日為6點至9點)在德和誠飯莊活動。2003年德和誠停業,遷程家巷活動。票友會的活動自覺、自願、隨到隨唱,不拘形式,沒有報酬,共同磋商,共同提高,共同娛樂。他們演唱傳統劇目,演唱自譜自編的曲目。2002年票友任俊萍參加山西電視台舉辦的“走進大戲台”,獲得“戲迷擂台賽第十二期擂主”稱號。2004年春節期間,山西電視台公共頻道在“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欄目中介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靜升鎮”的同時,還拍攝了他們的晉劇票友活動。
民間文藝
組織機構
靜升的社火活動曆史悠久,由春秋時用以祭祀的周王室“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舞”演化而來。
靜升地近綿山,因介之推死於晉文公火焚綿上神林,“五行舞”向水、火傾斜。舊時,村東社社火活動的主祀之神是三官廟中的水母娘娘,村西社則主祀後土廟中的火星娘娘。元大德七年(1303年)太原、平陽(今臨汾)地震,次年重修傾圮的後土廟,東殿再塑火星娘娘金身,村中社火活動的主辦機構漸以主祀火星娘娘的“火星會”為主。
火星會是當地群眾自發自治的民間傳統文化組織。每年正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火星會社火活動鬧熱鬧的時間,二十七這天是火星娘娘生日,一頂大紅轎子由八名壯小夥抬上,金冠霞帔的娘娘塑像端坐其中,又有八名精幹會員化妝成帶刀(木刀)侍衛前呼後擁,稱之為火星娘娘鑾駕出宮。鑾駕之後便是數百人乃至上千人的龐大社火隊伍。這時,靜升五裏長街人潮湧動,紅男綠女填街塞巷,鄰村之人也蜂擁而至,老人和小孩多由家人照護,或站在臨街店鋪台階擠擠擦擦,或登臨窯洞頂上居高觀看,人們都以此為一年中最熱鬧火紅的時候,或參與其中,或盡情欣賞,從不肯有誤。
火星會會規明確,其組織性、紀律性是一般民間群眾團體所難達到的。
火星會從糾首到一般會員全屬自願參加,且無任何經濟補助。入會後為終生會員,每年鬧熱鬧社火活動的三天,無論個人有什麼理由,都是不能耽誤的,違者責罰嚴厲。
每年正月十五日,火星會糾首會議,安排十天後社火活動的具體事宜,並向鄰村的火星會、同樂會、自樂班等相關群眾團體發出請柬,二十七日靜升村共同鬧熱鬧社火。
火星會共有大小糾首十二名,大糾首四名,俗稱四大家,其中總管兩名,全麵負責,籌劃籌資是其本職;管事兩名,負責賬務與常規服裝,大型道具的采辦與保管。小糾首八名,俗稱八小家,分別負責各節目組具體事項。據村中長者梁長和、王德明、馬雙根、王鬆年、王潤生等回憶,清末,火星會的糾首有馬富慶、黃慶康等。民國間,大糾首有孔誌光、馬來成、李光柱、邢六子等,小糾首有李鐵光、王明、張勁光、郭貴生、閻承恩、閻發生、閻發紫、孔長光、侯來成等。
社火演出之日號炮三聲為令,第一聲是通知,第二聲開始點卯,點卯不到神前者責罰,第三聲演出隊伍出發,始於村西關帝廟前,至村東三官廟老槐樹下卸妝。
還有二十八日,全體火星會會員會議,先是大糾首彙報籌資情況,支出費用,所剩金額;然後總結熱鬧得失,提出下年活動的方案,最後選舉來年的糾首,交接具體財務、事務,優秀者可連任。
火星會的資金以神前布施、商家捐贈、村民隨意、會員量力等多方籌集。所籌資金除演出少量花費外,所剩餘錢則貸出去,子母環生,備來年增添、修繕常規服裝和大型道具、大型鼓樂之用。會員在演出時的一般服飾、小件道具、管弦樂器全都自備或向村人借用,村人都能盡其所有鼎力相助。
社火活動搞得如此龐大,且又有條不紊,說到底是靜升人有強烈的文化意識。他們要借鬧熱鬧的形式反映自己的願望與企盼,使全體村民,無論士、農、工、商都從一年之始,抱成團、擰成繩,繁榮靜升,走向未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靜升的社火活動,就是在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中也未中止。隻是鬧熱鬧的時間改為正月元宵佳節前後三天,十四與十六兩日在本村演出,十五日赴縣城表演。廢去了火星娘娘的鑾駕儀式,“文革”中以“靜升鎮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橫匾前導。之後,改作“靜升鎮民間文藝宣傳隊”,仍代表全鎮赴縣城壓軸。火星會機構已無,大隊革委會或村民委員會便是主辦單位,生產隊和村民小組的支書,隊長(組長)就是各節目組的具體負責人。
近年來村委會為社火活動撥專款,購置道具、服裝、器樂等,並委派潘雙丁等專門負責保管。每年正月村委會領導組織社火活動。從領導到演員,人人盡職,至今不衰。
活動項目
龍燈
用竹片製成龍頭、龍節、龍尾,以繪有龍鱗圖案的彩布七八丈長,圍成粗1.5尺的金色巨龍,首尾各節舊時裝以油燈,今以礦燈代替,龍眼用聚光手電燈,光柱遠照,表演時壯小夥每人一節,龍身、龍尾隨龍頭盤旋翻動於沿街牌坊之間,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是夜間社火活動的前導。現今,龍燈白天也參加演出,一般有雙龍齊飛、二龍戲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