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前676?—前636?)春秋晉國綿上(今靜升鎮旌介村)人。晉國大夫。一說姓王,名光,字之推(西漢·劉向·《列仙傳》),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封為“潔惠侯”。相傳舊曆七月十三日為其生日,晉文公元年(前636年)因文公焚林而卒,享年40歲。又《列仙傳》載,火焚綿上後30年,有人見介之推在東海濱賣扇,按此說,介之推應卒於晉成公元年(前606年)之後。
介之推自幼聰明穎銳,在其師伯子常教誨下,博通經典,熟練武藝,被其師稱為“超群之才”。晉獻公十七年(前660年),介之推被封為晉國大夫,開始輔佐晉獻公,後跟隨公子重耳;“驪姬之亂”後,隨重耳出亡19年,曆盡艱險,受盡困苦,途中曾割股以果重耳之腹。重耳複國後,成為晉國國君,大賞功臣,未及介之推,介之推不言祿,偕母隱遁於綿上林中。晉文公悔過,急迫介之推出林受賞,以火焚林,結果介之推寧死不出,鑄就千古名節。
是後,晉文公命臣屬將介之推葬於綿山腳下,並立祠祀之,環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農夫掌其歲祀。封賞介之推綿上之田後,晉文公在介之推的故裏說:“以誌吾過,且旌善人”。從此,介之推故裏便更名為“旌介”,一直延用至今。2600多年來,盡管隸屬幾經變更,但旌介村名始終未變;同時,鄰村“集廣”、“靜升”也因靈石東鄉方言而從“誌過”、“旌善”演變而成。
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被焚之災,令國人清明前二日不得燒火做飯,隻吃冷食,“寒食節”風俗自此而始,以後流傳全國。
清光緒六年(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時任山西巡撫、布政使的葆亨根據靈石知縣李汝霖所述光緒五年春在介神廟禱雨靈應的情況,奏請皇太後、皇上為介神廟頒賜匾額,光緒皇帝在奏折上批文曰:庚辰以靈應夙著,頒山西靈石縣綿上介神廟匾額曰:“綿田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