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節 忠勤堪念侯楨祥(1 / 1)

侯楨祥(1906—1987)又名侯懋棠,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人。

侯楨祥民國二十四年(1925年)經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等介紹,加入國民黨。民國十五年(1926年)畢業於北京勵誌中學,之後,先後入北京私立中國大學政治經濟係、山西農業專科學校就讀;民國二十年(1931年)任職山西省政府並薦任視察,負責11縣之工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父親去世,侯楨祥用父親的500塊銀元撫恤金在家鄉創辦了一所“育英小學”,學校男女兼收,打破男女不同校的封建舊俗,開靈石縣教育史之先河。為了維持學校,竟將祖上遺留下的一塊最好土地賣掉。育英小學創辦5年,共招收3個班,畢業生在全縣會考中名列前茅,聲名遠揚,後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停辦。

侯楨祥在省政府任職期間,引靜升村外的溪水解決靈石縣城居民的吃水問題,結束了縣城居民世代飲用渾濁汾河水的曆史,一時被傳為佳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侯楨祥進入軍統局工作;1938年調任軍統局晉陝局組長,1940年轉任重慶軍統局總務科,曆任股長、副科長,1943年升任上校科長兼任中美合作所總務組組長,負責照料張學良將軍生活起居。侯楨祥長子侯承業博士在他的自傳《生命中的千錘百煉》中寫道:“……當時年紀小,不懂國家大事,隻知道父親對張學良先生很好,他總是應張學良先生的要求,讓他與父親住得近一點。”

抗日戰爭勝利後,侯楨祥改任保密局設計委員,1948年調任交通部警察總局三處處長,赴台後,又調回保密局任第七處處長,並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5年,奉命退役。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時,侯楨祥同靈石老鄉張彝鼎先生一同赴台。此後,張彝鼎先生經常到侯楨祥二弟侯楨瑞在台北開的麵條館吃麵、腐乳肉和油炸糕;後來侯楨瑞赴港創業,麵條館歇業,侯楨祥每逢過年過節就將自己做好的腐乳肉送給張彝鼎先生。

1966年,退休後的侯楨祥受宋美齡女士之請,出任專門為殘障兒童提供服務的慈善機構——台北振興複健醫學中心主管。此後,侯楨祥忙於興建病房、宿舍,協調經費、車輛、人員,並精於管理,將整個中心規劃成為一個大花園。宋美齡對於侯楨祥出色的組織、管理能力極為讚賞。侯楨祥在自己的辦公室親筆書寫的座右銘為:

做的好事則歸於大眾,吾人不能居功,這就是革的精神,革命者的本色。凡是革命者,要有堅苦卓絕的精神,不同流合汙,不敷衍,不妥協,不馬虎,不自欺人,必須誠心誠意而為之。我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都是根據此數語。

1978年,侯楨祥因年事已高,精力有限,病魔纏身,擬了辭職信,當辭職信麵交宋美齡女士時,宋美齡沒有同意,她不願失去如此忠誠的一位幹部,更不願失去這樣一位值得信賴的好友;對此,侯楨祥十分感動,不願再提辭職之事,便一直堅持工作到1986年80高齡時奉命退休,之後改聘為振興複健醫學中心顧問。

1987年5月24日,侯楨祥因心髒衰竭,安然離世,享年81歲。蔣經國先生聞之,親筆題寫了“忠勤堪念”的挽幛,並送了花圈以示哀悼,張彝鼎先生親任治喪委員會主任,為侯楨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