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升東風水庫,原名圪洞堰。這兒有個美麗的傳說:
古時候,靜升村有個放羊娃。每日在村東南草灘上放牧,羊兒渴了就在旁邊的小泉上飲水。吃飽喝足,歇晌休息,傍晚歸來,牧笛橫吹,似乎已成定例。
一日,歇晌時分,兩隻小羊鬥嬉對,羊蹄踢起泥土,露出砂盆一隻。放羊娃心想:“拿回去給羔羊喂料飲水,倒也是用得著的。”於是順手撿起,拿回家中。
誰知那砂盆放入湯水,大羊小羊喝不盡;加進料食,小羊大羊吃不完。原來砂盆是隻聚寶盆。放羊娃將米麥存入盆中,除了自己食用外,還可周濟貧窮鄉鄰、親友。
沒有多久,縣令得知,便令衙役去沒收“充公”,以便存金儲銀,發財升官。衙役得令,到放羊娃家中,裏裏外外,翻箱倒櫃,搜了個底朝天,哪裏有聚寶盆的蹤影,隻好打道回府交差。其實放羊娃早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將聚寶盆埋藏在村東南草灘的小泉旁邊,從此泉水源源湧出,永不間斷。
傳說是美麗的,泉水是充沛的。有人說,放羊娃就是王實的獨生子秀,這卻無考,隻知後世人稱其為“功德翁”,但東風水庫的前身——圪洞堰水塘,卻實實在在是王氏所捐、所挖、所築、所創。
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五世麟趾在靜升村東南捐地二十畝,掘土成塘,砌石築壩,蓄水滿池,植樹堤堰。使靜升、尹方、蘇溪、南浦等沿河各村的千畝良田得以灌溉,當時稱之為“圪洞堰”。之後,麟趾之子奮誌,緊鄰圪洞堰捐地三畝,也掘而成塘,以擴大水源,增加蓄水量,人們稱其為“小圪洞堰”。一大一小兩圪洞堰占地二十三畝。
當時,靜升村從圪洞堰引水的幹渠叫馬頭渠,常被洪水衝毀中斷。奮誌捐資築堤,疏通渠道,並將父親新置的旱地改為水澆地。
麟趾一家,家道實。祖孫父子數世好善樂施,多有義舉。知縣龍應時及縣紳鄉鄰贈匾曰:“膏澤吾民”、“義高三世”。
後來,靜升村民及王氏子孫多次對圪洞堰水塘深挖、擴大、加固,改稱為“東風水庫”。蓄水養魚,灌園千畝,旱澇保收,成了靜升人民真正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