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4年,42歲的盧梭與朋友格佛爾同行前往瑞士日內瓦。格佛爾將到日內瓦任職,盧梭則帶著戴萊絲與之同行。三人於6月1日出發。

途經薩瓦,那裏離華倫夫人的住處很近,盧梭便前往探望。見到華倫夫人後,盧梭不禁十分心痛,她的生活非常潦倒。盧梭以前曾寫信邀她同住,由他和戴萊絲供養她,以盡一點心意,但華倫夫人一直沒有答應。這次見麵,盧梭看到華倫夫人如此窮困,非常難過,然而華倫夫人的態度依然非常樂觀,她將自己的戒指取下來送給戴萊絲。戴萊絲推辭著說什麼也不肯收,她感激華倫夫人昔日對盧梭的照顧。盧梭再次邀請她與他們同住,華倫夫人還是拒絕了。

離開薩瓦,他們抵達日內瓦,那是盧梭的故鄉。由於盧梭在巴黎聲名遠播,故鄉人們也有所耳聞,他們都很熱情地歡迎這位載譽還鄉的同胞。盧梭為父老鄉親如此的厚愛感到激動,他決定回巴黎處理些事情之後,再和戴萊絲及她母親回到日內瓦度過餘生。

盧梭在日內瓦住了四個月,於10月中旬回到巴黎,並計劃第二年春天再返回日內瓦。有一天,盧梭和艾碧娜夫人去郊遊,在蒙莫朗西的森林中,他們看到一個幽靜的花園和一間別致的小屋,名為“隱廬”。盧梭十分喜愛這種幽雅僻靜的環境。

艾碧娜夫人帶著他走進庭院,盧梭驚奇地發現這裏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審美和愛好。艾碧娜夫人對他說:“這是為你而造的,是要送給你的,希望你在這裏會過得愉快。”

盧梭異常感激艾碧娜夫人的好意,他吻著她的手,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從這一刻起,盧梭決定要在隱廬居住,原來回日內瓦的計劃被取消了。

盧梭的個性比較適合居住在鄉間,何況在巴黎的15年來,他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他年少時曾在沙爾麥特村享受了大自然的風光,昔日在威尼斯或巴黎的生活,雖然也十分吸引人,但他還是會在閑暇時間懷念在沙爾麥特村的田園生活。這時候的盧梭,經濟狀況日益好轉,名聲在外,不用再為生活費苦惱。他決定帶著戴萊絲和她的母親一起搬到隱廬居住,並且以後都不會再回巴黎。

1756年4月9日,盧梭正式遷往新居,艾碧娜夫人前來接他們一起去隱廬。盧梭看到屋內布置簡樸,別有情致,心裏非常高興,連連向艾碧娜夫人道謝。

當時的氣候還很寒冷,不過杜鵑花已開始吐蕊發芽。他們初到的那個晚上,樹上黃鶯的叫聲一聲聲響在耳邊,盧梭很喜歡這種氛圍,不禁有夙願得償之感。盧梭沒有急著開始他的日常工作,而是先到周圍瀏覽了一圈。他看到那些小徑、枯葉、樹枝、花朵,覺得它們簡直就是為他而生的。

經過幾天的徘徊,盧梭才開始工作。他每天上午抄寫樂譜,下午外出散步,並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和一支鉛筆,以備靈感到來時,迅速地記下來。盧梭也有一些寫作計劃,那是一些在巴黎未完成的作品,他希望將它們補充完整。盧梭在這裏住了六年,這期間,他完成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會契約論》。這部作品的構思早在盧梭在威尼斯時就已經形成,那時他親眼看到威尼斯的政治混亂現象,他覺得政治和人生的關係十分密切,個人的行為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政治勢力的牽引。他認為完善的政治體係應以“使人們步入正軌,具有道德、知識與一切善行”為目的,這種政治思想在《社會契約論》中有清晰地表現。

除此之外,盧梭還有一個工作,就是整理聖皮埃爾教士的遺著,將其編纂成冊。這件事是杜賓夫人委托盧梭做的,這些遺著共有23冊,其中有很多精彩之處,但也有一些隱晦不明的詞句。經過細致耐心的工作,盧梭先將其編成《永久的和平》一書,然後開始整理《委員製》。

這期間,盧梭也在草擬自己的另一部著作《愛彌兒》,這是一本教育學論著,盧梭創作它的初衷在於將個人的創見——“自然教學法”介紹給大眾。這是他認為寫得最有條理的一部作品。艾碧娜夫人偶爾會來隱廬與盧梭聊天,她為人熱心,常常義務為朋友幫忙。她知道盧梭不善交際,所以當她沒有客人時,才邀請盧梭過去小聚,盧梭自然也很樂意。她很健談,善交朋友,盧梭與她相處得十分融洽。

工作之餘,盧梭和戴萊絲也能充分享受田園生活的樂趣。他們到郊外散步,盡情欣賞著鄉間的美景。

1757年冬天,盧梭的身體狀況有所惡化,不過當他寫作《新愛洛綺絲》時,心情還是很愉快的。某日,伍德夫人來拜訪盧梭,她是艾碧娜夫人的妹妹,後來嫁給了一位伯爵。他們是在艾碧娜夫人家的聚會上相識的。伍德夫人年紀輕輕,並不十分美麗,臉上有雀斑,皮膚也有些粗糙,但她性情開朗、活潑,又很溫柔。她還有一顆赤子般的心,有時頑皮搗蛋、天真有趣。此外,她還有一股迷人的風韻,她頗有才華,會彈琴、跳舞,還會寫詩。她在交際場合對人熱情但不失分寸,盧梭從未聽她批評過別人。她的丈夫伍德伯爵是個軍人,與盧梭也相識已久。伍德夫人的住處離盧梭家隻有一公裏,盧梭常到她那裏,時間一長,不免被伍德夫人特殊的氣質所吸引。有一天晚上,他們共遊花園,月色皎潔,流水潺潺,盧梭忍不住向她表達了愛慕之情,伍德夫人委婉地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