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搬出隱廬後依然住在鄉間,並以抄寫樂譜為生。每當他伏案工作時,總是專心致誌,借以排遣心中的鬱悶。工作之餘,他喜歡整裝外出拜訪當地他新結識的貴族朋友——盧森堡先生。盧森堡夫人聰慧且善解人意。他們彼此相處甚歡,沒多久,盧梭便成為盧森堡夫婦的朋友。
盧森堡夫婦有時也來探望盧梭,盧梭總是熱誠款待。他將自己寫的《新愛洛綺絲》拿給盧森堡夫人看,盧森堡夫人表示很感興趣,並將這部作品介紹給一家出版公司。1760年,《新愛洛綺絲》正式與公眾見麵,這部作品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巴黎的女士小姐們都不約而同地對它表示讚賞。
本來盧梭還擔心這個故事情節過於簡單,容易讓讀者覺得平淡無味,但有一件事證明了它不但不平淡無味,而且還十分動人。這件事發生在某個節日,那晚正好舉行一個歌舞盛會,有位女士在晚餐後準備參加盛會,因時間還早,她便翻閱著出版公司送來的新書——《新愛洛綺絲》。等到午夜,馬車在門外已等候多時,她仍愛不釋手,不忍釋卷。用人催她,她也不管,仍就一直看下去。用人以為她忘了赴約的事,又去提醒她,她仍說不必忙,繼續讀這個故事。過了許久,她問用人幾點了,用人說已經清晨四點了。她吩咐用人讓馬車回去吧,接著換下盛裝,終於在天亮時分讀完了這本書。
由於《新愛洛綺絲》的成功,盧梭立即成為全歐洲的知名人物,這本書被翻譯成數國語言,風靡歐洲。他的讀者來函與日俱增,慕名來訪的客人也多了起來,這使得他的私人作息時間受到幹擾,但同時也使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極大滿足。在眾多讀者眼中,盧梭已經是一位哲學家和小說家了。許多有誌寫作的青年人不時地寄來他們的作品,希望征求盧梭的意見。盧梭為了避免不斷的來信,曾公開在報紙上答複這些熱心的讀者,希望他們不要再寄稿件來,因為他實在無法仔細地閱讀,而且回信對他而言是一項很大的負擔。
接著他又恢複了以往平靜的生活,不過經濟狀況有所好轉。
一次貴族聚會中,經由盧森堡先生介紹,盧梭認識了當地的馬沙爾縣長,他是位英俊、慷慨且熱情洋溢的人。盧梭與馬沙爾意氣相投,成為知己。馬沙爾不但交遊廣闊而且甚得人緣,他關心盧梭的近況以及外界對盧梭的誹謗,並逐漸成為盧梭的支持者。
依照當時的習俗,《愛彌兒》尚未出版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經過一番傳閱之後,《愛彌兒》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很奇怪的一點是,盧梭這部天真無邪、充滿靈感、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居然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並且被列為禁書。
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言很不解,這本極具理性的教育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作,國內的知識分子和教會人士為什麼會將其視為異端邪說呢?他決定不去在意這個問題。出版公司被外界的言論所擾,勸說盧梭不要用真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麵對那些攻擊。他認為自己一直服從國家的政令,也努力地去做一個忠誠的公民,如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為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到迫害吧?但是厄運真的降臨了——盧梭被輿論界視為有罪,他在1762年7月寫給馬沙爾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我隻不過是一位避難在此的窮作家,離開了自己的祖國,隻因為發表了自己認為是善良且公正的言論就被定為有罪,這使我覺得不公平。我的朋友,如果你也覺得我有罪,就不必庇護我了。但是,如果我無罪,請你和國王允許我繼續住在這裏,我願遵從當地的法令。如果你想讓我離開,我恐怕已經沒有去處了……
馬沙爾對盧梭的感情並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他時時將外界的動靜告訴盧梭。有一天,他帶來了一個壞消息,關於盧梭的案子已被議院提出討論,而且判決是將盧梭予以拘捕。當時甚至有些官員提議要將《愛彌爾》這本書和盧梭一並焚毀。盧梭聽後,心裏十分不平,他在1762年6月給一位同鄉莫頓的信中,述說了自己的心境:
這判決多麼嚴厲啊!我到底犯了什麼罪?證據何在?啊!巴黎人民,這就是你們的自由嗎?我感到懊惱!外界對我的指責越來越強烈,但如果我停止寫作,我將會被公眾淡忘,人們也不會畏懼我所寫的真理了。請你不要公開地反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