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書生意氣風發,苦學成長本領(2 / 3)

要記住,知識和技能才是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對於這一點,猶太人的體會可謂是最深刻的,因為這是由血與火鍛造成的經驗。

公元70年,猶太人悲慘地失去了國家,從此流落他鄉,過著漂泊動蕩的生活。他們深感自己是“沒有祖國的人”,一切財產隨時都有被奪走的危險,隻有知識和技能是可以隨身攜帶的。有這樣一個傳說,猶太人在父親和老師一起被海盜抓走時,如果所有的金錢隻能贖回其中一個,那麼他就會先把老師救出來。猶太人世代相傳的箴言就是: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語:“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剝光,一個子兒都不剩,然後把我扔到大沙漠去。這時隻要有一支商隊經過,那我又會成為億萬富翁。”他為什麼如此自信,因為他擁有知識這無盡的財富,同時他也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知識這種東西,無論你學了多少,它都將在你的腦中累積,成為你自己的東西。所以,盡可能多地擁有知識吧,你的命運也就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有一天,福特公司裏一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工程師維修了三個月絲毫不見起色,隻得請來權威斯坦因梅茨。這位權威人士隻在電機的某個部位畫了一條線就找出了關鍵問題,使電機正常運行了。所以有人忌妒地說斯坦因梅茨向公司要1萬美元是勒索。因此,斯坦因梅茨在付款單上寫道: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畫在哪兒——9999美元。

多麼巧妙的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會畫線,然而並不是都知道該畫在什麼地方,這正顯示了知識的價值。

既然知識如此重要,那麼平時我們都通過哪些途徑學習知識呢?

1.每天抽時間多讀書

現在世界上平均每5分鍾就會有一項新的發明。我國國內每個月出版的新書品種數以萬計,一年下來是多麼龐大的出版量。身處快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不及時補充信息,就真的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無論是讀書,讀雜誌,還是讀網絡上的信息,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尤其是與自己專業有關的信息補充都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2.利用周末時間多上課

如果你還是在校學生,就要努力把學校裏的課本都弄懂,通過你的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如果你已進入社會,就要經常參加教育培訓機構、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等團體組織所舉辦的各種學習性課程和活動。你要知道,來這種講台演講和教授課程的人,表麵上一場演講隻有一兩個小時的內容,可這些卻是他們從過去二三十年豐富的工作生活經驗中整理和萃取出來的智慧精華。在學習活動中,你可以當場獲得你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這是互動性最強、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

3.學會整合資源

很多人無論是讀書、上課還是聽演講,總是從頭到尾不斷地聽寫和記錄。卻沒有想到:講師所講的知識跟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應該運用在我工作上的哪一個層麵?我可以把哪些重要的觀念和技巧立刻運用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上?講師講的這一點我以前怎麼沒想到呢?

要經常整合我們所學的信息,將學到的知識按照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需要,歸納成幾類不同的信息(諸如領導類、管理類、時間控製類、生涯規劃類、溝通類、團隊領導類等),分別整理進不同的檔案。這樣就可以把所學到的東西真正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了。

4.學完了要去多運用

學問是學了以後要去問,但光是學和問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當我們把成功人士的精彩分享與我們的專業知識整合後加以運用時,才能真正地讓這些知識變成可以活用的知識,發揮最大的效益。

5.學著多去檢討

成功和失敗之間隻有一線之隔。當我們運用學到的知識時,應該把握機會加以自我檢討——有哪些地方還可以改善和加強,如何修正原來沒有做好的地方。這樣就可以調整錯誤的角度,使自己朝一個正確的方向繼續努力,而不會始終在原地踏步。常常不斷地檢討、思考,不僅要將原來沒有做好的地方加以調整、改進、做好,也要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對了,可以往更好的方向擴展。

6.與家人、朋友及周圍的人多分享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很多東西學會之後,如果隻是自己運用、自己得到、自己發展,就僅能運用在自己身上。而知識隻有不斷地傳播運用,才能改造或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這是一個由學習能力決定成敗的知識經濟時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勝出。無論你在學校受過多少教育,也不管你的家庭背景貧富貴賤,隻要你善於學習,就有機會獨占鼇頭,前瞻趨勢。所以,你必須把你所學會的東西不斷地分享,你分享知識的速度越快,分享知識的人數越多,你能帶給別人的影響也越大,你的團隊凝聚力和戰鬥力就越強。

“非常飽滿的穀子總是低著頭,毛毛草肚子裏沒東西,卻總是翹著頭。”我們要當一顆沉甸甸的穀子,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要掌握真正的本領,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在實踐中不斷學習

在人生中,我們要讀好無字之書,就要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提高。一個人的成長是要不斷在實踐中曆練、磨合、改變和提高的。隻有這樣,人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視實踐。一天,他去修理母親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時要帶學生在一旁觀看。這天下午,他和學生們仔細地看這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裝的全過程。當天,他在亨達利表店買到了修表工具,和幾個學生動手拆裝了一隻舊表,直到午夜才大功告成。他和學生們高興得不得了。

光有理論知識是不行的,隻有通過實踐才能逐漸掌握真知,才能讓其變成自己的能力。“紙上談兵”便是個教訓。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便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大,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中箭身亡。

做學問、搞技術研究更是如此。數學上有現成的公式,物理上有現成定理,化學上有現成分子式,但如果不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不做一定量的實驗,仍然掌握不了這些數理化知識。寫文章就更難了,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作家是靠“作文秘訣”而成功的。沒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沒有一定的語言功夫,沒有一定的寫作訓練,任何高明的寫作秘訣都無濟於事。因此,我們隻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掌握更多的技能。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曾寫過《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的後兩句,作者談從書本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隻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他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這是學者的一種“躬行”;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陸遊的獨到見解,是寶貴的經驗之談,不僅在古代對做學問、求知識的人很有啟發,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極強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就是一個能夠很好地把書本知識與實踐聯係在一起的人。

顧炎武在明亡後,大部分時間在北方活動。每次出行,他總要考察山川形勢、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每次出行,他總是用二騾二馬載書,經過邊塞、關哨、山川,就向當地老鄉詢問了解有關知識和情況,如果所聽到的跟以前所學的不相合,就打開書籍對勘,並加以觀察思考。經過長期積累,他終於有很多新發現,寫出了《日知錄》這一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