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做好自身定位,邁出選擇的第一步(1 / 3)

選擇之前要先給自己定位

一生中我們要做很多大大小小的選擇,可是選擇的出發點是什麼呢?是對自己的定位。你要認識自己,知道什麼適合自己,自己期待著怎樣的結果,然後才去作選擇,量身定做的選擇才最適合自己。當然這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不僅要在反饋基礎上做好自我動態調節,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兩件學林逸聞值得我們深思。一是有關著名史學家方國瑜的。他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首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終生服務於祖國史學研究。

著名史學家薑亮夫也有類似的經曆。1926年,他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範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啟超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於“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於文藝創作。薑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曆史、語言學、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係列成果,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人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究竟是幹什麼的,必須有個十分清晰的描述。離開了這個描述,人就會迷茫,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會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徘徊,作出不恰當的選擇,而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一目標後,作出正確選擇,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

盲目選擇會讓人平庸

有一個年輕人,因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便跑來向人力資源專家谘詢。他自己的生活目標是:要找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處境。從他的要求來看,這個年輕人的生活動機似乎不全是出自私心而且是完全有價值的。

“那麼,你到底想做點什麼呢?你自己清楚嗎?”專家問。

“我也弄不太清楚,還沒有認真考慮過。”年輕人猶豫不決地說,“我隻知道我的目標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需要改變。”

“那麼你清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嗎?”專家接著問,“對於你來說,你考慮過什麼是最重要的嗎?”

“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年輕人回答說。

“如果現在有多種工作讓你選擇,你知道自己會選擇什麼嗎?你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嗎?”專家對這個話題窮追不舍。

“我真的說不準。”年輕人困惑地說,“我真的不知道我究竟喜歡做什麼樣的工作,現在我確實應該好好考慮考慮了。”

“那麼,你看看這裏吧,”專家認真地說,“你想離開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到其他的地方去,這是可以的。但是,在你走之前,你不知道你想去哪裏,不知道你喜歡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如果你真的想做點什麼,那麼,現在你必須拿定主意,除此以外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