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兩難選擇,是工作還是繼續深造(1 / 3)

兩難選擇:考研還是工作

一邊是激烈的考研競爭,一邊是現實的就業形勢。找一份實實在在的工作,先賺錢?還是考研,為自己開拓一條更寬廣的就業路子?不滿意現狀,想改變卻又麵臨變數和不可預知的風險,許多人為此陷入兩難境地,猶豫不決。

有道是“知識改變命運”,“考研”熱得發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但事實上,絕大多數應用型的專業,讀研究生對於掌握知識和加強應用的作用不明顯,不如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和提高更實用。每個人的學習、身體、經濟等方麵的條件是不同的,所以考研不要“從眾”,要從自身實際出發,不能盲目跟風,為“考研”而“考研”不可取。

還有一部分人希望通過讀研深造,讓自己以後找工作更有底氣或緩解就業壓力。延長就業時限,也成為很大一部分考研者的出發點。

其實,上述想法並不可取。

首先,未來用人單位不會再簡單地看學曆選人了。20世紀90年代初,每年錄取幾萬人的研究生,現在是幾十萬,幾乎增長了10倍。大學生更是從1990年錄取的92萬增長到每年的幾百萬。在大學生很少的時候,“大學生”幾乎就是能力的代表;大學生多了後,碩士研究生又變成一種能力的標誌;碩士生多了後,碩士學曆又失去了人才標杆的作用。

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人才標準也從最初的盲目以學曆衡量逐漸向能力衡量轉變(雖然這種轉變並不很快),越來越重視工作經驗了。一個成熟的社會,對人才的衡量,必然是綜合評價,尤其少不了工作經曆的評價。在加拿大,很多移民的華人都很優秀,卻苦於沒有工作經驗難以獲得一份工作,迫不得以隻好去做一份誌願者的工作,以換取工作經驗。而一旦有了工作經驗,工作就好找多了。這是一個成熟社會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從工作角度考慮,兩年工作經驗要比兩年碩士經曆更為重要,也更靠得住。當然,前提是你很努力,認真去工作了。

因此,我們在麵臨選擇的時候,最關鍵的是要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不應盲目地追風趕浪,應選擇最適合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考研需要三思而行,要認真考慮考研是不是最適合自身發展,從而作出理性選擇。

不要盲目地去深造

現在,職場競爭趨於白熱化。即將就業的大學生為了增加畢業後就業的保險係數,已經在職的員工為了把飯碗端得更牢靠,競相忙著深造。深造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定要理性權衡,盲目地深造隻會使自己的處境雪上加霜。

目前深造的方式主要有幾種:考研,拿雙學位,拿形形色色的資格證書。一些人什麼律師證、會計證、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駕駛證、秘書證、導遊證……有證必考,有證必拿。人們相互攀比,你拿五個,我就要拿八個心裏才踏實。他們給自己無限製地加碼,通過拿很多證書來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萬金油”似的人才,減輕自己對就業的恐懼心理。他們行動盲目,毫無針對性,也不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有興趣,什麼熱門就考什麼,完全是為了考證而考證,不但浪費了大量的金錢,還耽誤了自己的工作。我們知道人的謀生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職業型和創業型。對於職業型人群來講,高學曆的人處於金字塔的上端,就業機會和發展前景會比低學曆的要好。特別是那些研究型企業或者高校,絕對需要碩士生、博士生這樣的高學曆人才。但在對學曆要求不高的用人單位,有時候高學曆並不能幫上什麼忙。

對於創業型人群來講,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機會、把握機會的能力、資源、背景、知識等。多數高學曆的人在創業的黃金時間還在埋頭讀書,以致錯過了很多機會。而且隨著其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衝勁漸漸消失,反而更傾向於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就是創業型成功人士裏高學曆者並不多的原因。不過高學曆的人如果擁有較強的創業欲望,以其知識背景、社會資源和思維方式,一開始就能置身於一個行業的較高層,通常會比低學曆的人更容易成功。

因此,到底是追求高學曆重要,還是盡快找份工作重要,這得看個人想走怎樣的發展道路。前者代表的是一種學習能力,後者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生存能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應該做到兩者並重,這樣成功的概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