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冷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現在大學裏各種各樣的專業有諸如冷門、熱門之類的劃分,而劃分冷熱的直接標準就是每個專業的就業前景。“學校要選名牌,專業要選熱門”,實際上專業沒有冷熱之分,還是要看個人興趣,適合你的專業就是最好的專業。
選擇專業的出發點不應是專業的冷熱程度,一味地求新求熱不是好辦法。實際上,真正清楚自己的長處所在、興趣所在,才能準確判斷自己將來究竟適合從事研究型工作還是應用型工作,自己究竟是動手能力強,還是思維分析能力強。
一般所說的熱門專業,是一些在某一時期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但由於許多學校一窩蜂而上反而造成供大於求,如法律、計算機、金融、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財政學、經濟學、新聞、會計、旅遊等專業。而一般所說的冷門專業,是指人們傳統觀念上認為社會上的需求量相對較小,就業比較困難的專業,如哲學、曆史、地質、海洋、氣象、農業、林業、勘探等專業。然而,熱冷門專業常常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一些昔日的熱門專業,在就業市場上卻成了少有人問津的“大冷門”。而不少報考時的冷門專業,其畢業生後來在就業市場上反而十分搶手。地質學專業的學生幾乎都找到了工作,港口航道與工程、海洋地質等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也不錯。小語種像韓語、日語專業的學生,都不夠用人單位搶的。化工、材料、土木工程、機械、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也都不錯。
所以,適合自己的就是最“熱”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年都有一些“熱門專業”湧現,但不是每個熱門專業都適合於所有的考生。有些熱門專業,畢業生雖然在社會上很搶手,但如果對它缺乏濃厚的興趣和愛好,或性格、氣質、身體等因素不適合,就不必去強求。如果專業冷,但自己喜歡,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冷門專業一般專業性強,學的知識專且深,學的人少,競爭也相對不那麼激烈,如果學好了更容易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專業其實沒有好壞之分,用人單位現在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說實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畢業生的社會實踐經驗也很重要,無論學什麼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高,就會成為用人單位的優選對象。
了解自身實際情況後,要對自己今後的發展有個大致的規劃。看一個專業的冷與熱,不如審視自己對某一專業適合與否。如果自己對某一個專業有興趣,且能勝任,那就應該選擇它。因為再冷的專業,也照樣會有佼佼者。
職業選擇的重點在未來
許多事業有成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正確的時間作出正確的決策。這種選擇並非因為他們擁有某種特殊的天賦,而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整體的規劃。當今社會,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做;他們覺得這樣做太麻煩;他們對自己確定的目標和計劃沒有信心;他們將目標製定得過於長遠,這使短期內看到成果變得不可能,從而導致他們喪失了勇氣。
每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都必須作出一項重要決定:我將以什麼方式來謀生?做一個記者、郵差、企業家、計算機程序員、醫生、大學教授,或者擺一個肉餅攤子?我們常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
小張:嗨,你學的什麼專業?
小李:物理學。
小張:物理學?哎喲,你實在不該學物理,計算機專業才是熱門。
小李:可是我喜歡物理學。
小張:學物理掙不到什麼大錢。
小李:是嗎?那什麼能掙大錢?
小張:計算機。你應該改行搞計算機。
小李:嗯,以後有機會得學學計算機。
在這種文化氛圍下,許多職業選擇和職業轉換的決定就是用這種方式在一眨眼之間作出的,是在與某人的隨意談話時作出的,或者是追隨父母的腳步,聽從新聞媒介上的文章的勸導,有時甚至是在男友或女友的慫恿之下作出的。
世界上隻有3%的人有自己的目標和計劃,並且將其明確地寫出來,還有10%的人有目標和計劃,但將其留在自己腦子裏,剩餘的87%的人都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該向何處去,自己的生活完全被人掌控著。
一個人從出生到去世,雖然生命長度不同,但是成長的階段則是差不多的,不同階段的成長環境,需要由不同的行動來配合,以符合我們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有“生涯規劃”的觀念。
的確,職業生涯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素,我們無法明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它,使我們的職業生涯不至於偏離現實情況太遠。
我們一般都有多種興趣,我們所麵對的選擇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我們變得無所適從。
很多年輕人渴望了解什麼樣的職業才算是有前途的職業。對於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言,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創造出豐厚的利潤;但對於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選擇不同職業,對於未來積累財富的速度和事業成功的概率會有不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