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快樂:快樂是幸福人生的催化劑
生活中難免有起起伏伏,悲觀的人總是在慨歎:我的快樂在哪裏,誰搶走了我的快樂?事實上,快樂是一種心情、一種心態,是自己控製並給予自己的,外人如何能剝奪你快樂的權利呢?保持樂觀的心態,快樂便能常駐你的身邊。心態調節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心態下,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樂觀的人總是能夠看到美好,看到希望,從而心情愉快;悲觀的人總是看到黑暗,看到絕望,從而哭泣和厭世。
從前,某個熱帶國家的國王有個非常樂觀的貼身侍從,他總是能夠從壞的事情中找到樂觀、開心的理由,但有時候這個侍從的樂觀精神偶爾也會讓國王受不了。
一天,國王和這個貼身侍從外出打獵,然而當國王砍椰子來當午飯的時候,由於用力過大,彎刀失手砍斷了腳趾。這時候,侍從從遠處走來,手中抱著撿來的幹草。國王皺起眉毛,罵道:這該死的椰子,該死的彎刀,把我的腳趾給砍傷了。這個樂觀的侍從安慰國王說:“您不要著急,這是一個好消息啊。”
國王大怒,心想這個該死的奴才竟然嘲笑我,於是抓起侍從,把他扔進了枯井裏,一個人氣衝衝地找尋回城堡的路。
沒想到的是,在回去的路上,國王由於沒有帶將領,被一幫土著人抓住了,他們認為這個國王正好可以用來作為這個月獻給山神的祭品。土著人把他帶到了部落的祭司麵前,祭司把這個活祭品從頭到腳檢查了一遍,當他注意到祭品少了一個腳趾時,他命令土著人把這人釋放:“這個祭品不合格,少了一隻腳趾怎麼能夠祭奠神靈呢?你們再去找一個人來,放了他吧!”
這個國王便因為先前的受傷而撿回了一條命。他回到城堡,想起了那個侍從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表麵的意外或許還隱藏著好處。於是,他帶領一批武士去把那個被他扔進井裏的侍從救了上來。
當國王達到枯井時,他以為那個侍從肯定在悲傷地哭泣,沒想到他竟然在那裏快樂地吹著口哨,一點也不擔憂。
國王把侍從救出來以後,真誠地對他說:“你說得對,幸好這場意外,才把我從神靈的祭奠中給解救出來。他們想拿我當祭品,但他們看到了我少了個腳趾,就放了我。這真是個奇跡。你是個先知,我真不該把你扔到井裏!”
侍從說:“噢,不,國王,幸好您把我丟在了井裏。”
國王不解:“這次你又有什麼結論?”
“如果不是您把我扔在井裏,我現在恐怕已被那些土著人抓住,在天上侍奉神靈了。”侍從解釋道。
多麼樂觀的心態啊,如果我們也具備這樣快樂的心態,恐怕沒有什麼坎坷或者挫折能夠把我們打倒。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樣樂觀的心態,就能坦然地麵對得失。
愛迪生67歲那年,他苦心經營的愛迪生工廠發生火災,整個工廠毀於一旦。那一天,愛迪生的損失算起來不少於200萬美元,多年的精心的研究也全部付之一炬。更令人痛心的是,由於那些廠房是鋼筋水泥所造,當時人們認為那是可以防火的,所以,他的工廠保險投資很少。
當他的兒子查爾斯·愛迪生聽說這場災難之後,緊張地跑去找他的父親時,他發現老愛迪生就站在火場附近,滿麵通紅,滿頭白發在寒風中飄揚。查爾斯後來向人描述說:“我的心情很悲痛,他已經不再年輕,所有的心血卻毀於一旦。可是他一看到我卻大叫:‘查爾斯,你媽媽在哪裏?’我說:‘我不知道。’他又大叫:‘快去找她,立刻找她來,她這一生不可能再看到這種場麵了。’”
快樂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和創造。創造快樂可用以下方法:
1.精神勝利法
這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衛機製。在你的事業、愛情、婚姻不盡如人意時,在你因經濟上得不到合理對待而傷感時,在你無端遭到人身攻擊或不公正的評價而氣惱時,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鬱鬱寡歡時,你不妨用阿Q的精神調適一下你失衡的心理,營造一個祥和、豁達、坦然的心理氛圍。
2.難得糊塗法
這是心理環境免遭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糊塗”一下,無疑能提高你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了這層保護膜,你就能處亂不驚、遇煩不憂,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危機。
3.隨遇而安法
這是心理防衛機製中一種合理的心理反應。培養自己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遇事總能滿足,煩惱就少,心理壓力就小。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都會不期而至,用隨遇而安的心境去對待生活,你將擁有一片寧靜清新的心靈天地。
4.幽默人生法
這是調節心理環境的“空調器”。當你受到挫折或處於尷尬緊張的境況時,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維持心態平衡。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它能使沉重的心境變得豁達、開朗。
5.宣泄積鬱法
心理學家認為,宣泄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當你悲傷憂鬱時,不妨向異性朋友傾訴;也可以通過熱線電話等向主持人和聽眾傾訴;也可進行一項你所喜歡的運動;或在空曠的原野上大聲喊叫,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宣泄積鬱。
6.音樂冥想法
當你出現焦慮、憂鬱、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時,不妨試著用音樂冥想來舒緩自己,比如聆聽《維也納森林》。
對於樂觀的人而言,在外人眼中糟糕至極的事情都可以轉化成能夠坦然麵對的事情。樂觀是快樂人生的催化劑,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應該樂觀地接受,積極地去改變,快樂的心情可以讓你更加有效率地戰勝困難,贏得勝利。
選擇隨緣:順其自然以得心靈之安
“隨遇”者,順隨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為聽天由命,安於現狀;二可理解為心靈不為不如意之境遇所擾,無論何種處境,均能保持一種平和安然的心態,並繼續堅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許可以稱之為“消極處世”,而後者之“安”,則需要一種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甚至需要一種超脫、豁達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後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她複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闕是:“萬裏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卻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仿佛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
生活中拂逆的事情是很多的。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際遇不是個人力量所可左右的,而在詭譎多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的環境中,唯一能使我們不覺其拂逆的辦法,就是使自己“隨遇而安”。
有一次,王先生從甲地運東西到乙地。車到中途,忽然拋錨。那時正是夏天,午後的天氣,悶熱難當。在赤日炎炎的公路上無法前進,真是讓人著急。可是,他當時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沒用,反正得慢慢等車修好才可以走。於是,他問了問司機,知道要三四個小時才可修好,就獨自步行到附近的海濱遊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