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曉亮與王異共同解說了北京金隅男籃奪冠的比賽。勝利的那一刻,這兩個解說員同時嘶吼,也同時哽咽,把體育轉播的聲音魅力發揮到了極致。
這些各有特色的解說員是體育廣播的“寶”,也是支撐特色欄目《激情賽場》的骨幹。《激情賽場》已連續多年被評為北京電台的名牌欄目。體育廣播其他主幹欄目也是特色鮮明:《雄雞唱曉》資深的評論、幽默的互動,以及主持人的魅力,使它難以被複製;《喜鵲登枝》以女性視角看體育,其專業性與貼近性的巧妙結合吸引了大批擁躉;《金戈鐵馬》主打的是聽眾的深度參與,發掘了一批專業的體育迷;《體壇夜話》總能邀請到重量級的體育界、媒體的嘉賓。
CSM媒介研究機構的戴靜怡在一篇文章《廣播體育節目收聽分析》中談到:廣播體育節目受播出媒體限製,關於體育比賽中的畫麵感隻能通過主持人的語言形容和聽眾的想象呈現,但從另一角度講也是廣播媒體的又一特色。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一股清新的力量,衝刷著人們固有的思維定式,帶來勃勃生機和新鮮感受。
體育廣播參與競爭的第二個關鍵點就是要更專業。
專業的體育廣播是什麼樣子?體育廣播台長邊建說:“我們時常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體育廣播的例子鼓勵大家——如果體育場館的觀眾都聽著收音機看比賽,如果我們的主持人成為了體育品牌的代言人,那我們就做到了。”
評論,是代表體育廣播專業水準的一個方麵。張鬆華副總編輯介紹說:“過去的評論,是指提出一個觀點,然後再舉出相關的論據來論證這個觀點,慢慢琢磨慢慢寫,寫好了再發表。現在的廣播評論就完全不同了,更多的是即興的,時報時評,這給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張鬆華舉了一個例子:在一次遊泳比賽中,中國的一位新手僅以0.01秒的差距輸給一位外國選手。記者采訪那位運動員,詢問他跟冠軍的差距,運動員回答說,“差半個手掌。”主持人梁言就此評論說——“有些問題訓練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也許這半個手掌,你需要付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追上來。”
曾經當過排球運動員的張鬆華看來有著切身的體會,他說:“體育比賽就是這樣,因為那麼一點點的差距,結果就完全不同了。這樣的評論好,不是就事論事,它能引申出其他話題,可以讓人進行遞進式的思考。抓好評論性的東西,把它說明白、說透、說深,就是體育廣播做得更專業的方向。”
廣播的專業化,一直是大家研究、討論的話題。大眾媒體麵向普通受眾,不能太“專”;但是,不“專”又難以樹立媒體的權威性。在專業化與大眾化之間尋找平衡點,深入淺出,是媒體的一大課題,更是體育廣播這樣的專業化媒體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曉軒以排球比賽解說的實踐來說明他是如何找那個“平衡點”的——“排球比賽變化快,如果解說中用一長串句子進行描述,球早就打好幾個回合了。用一個專業術語‘梯次進攻’,四個字就說清了。但是,什麼叫梯次進攻?很多聽眾不明白,這又要求解說員講解,但應該在暫停的時段,不能中斷對比賽進程的解說。”
同樣是轉播比賽,廣播的專業與電視的專業有著很大的區別。林苑介紹說:“因為電視觀眾對比賽過程一目了然,所以體現電視解說員能力的技能是現場的點評和分析。而廣播解說員的出發點應該是我是聽眾的眼睛,我在現場告訴大家這裏在發生什麼,所以過程描述要清楚、連貫,隻有傷停或休息的時候,才能做一些跳脫出比賽進程的述評。”
關於廣播與電視的區別,解說員陽程這樣形容:“廣播好比小說,電視更像是根據小說原著翻拍的電影。看電影受眾感受相同的畫麵信息,而聽小說每個受眾腦海中的畫麵會各有不同。於是常常有人感歎精彩的文學作品搬上銀幕,難以勝過文字的魅力。這也給廣播的體育解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林苑說:“從話語量來說,以一場足球比賽為例,廣播和電視解說員相比,話語量大概是電視同行的3倍。我也曾到一些門戶網站做過足球比賽的視頻解說員,即使連續兩場比賽轉下來,也沒有在廣播中轉播一場比賽感覺體力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