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後記(1 / 1)

從2011年12月到2013年5月,這本關於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體育廣播的紀事足足耗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是一個必須的學習過程。2011年1月1日,我調到體育台工作。作為一個外來戶,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它,了解它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溫它的曆史。這項工作沒有白費,因為在它的曆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營養,蘊含著獨特的文化,也蘊含著它的未來。我受益匪淺。

體育廣播成立以來,還沒有這樣一本出版物。我們認為它是有價值的,至少對曾在這裏戰鬥過的人來說,它是一個紀念;對“家裏人”來說,它也是一個念想,是一種溝通、理解的方式。本書力圖擷取體育廣播十一年發展曆程中的典型事件,反映體育廣播從開播到磨合、成長、發展的全過程,折射幾代廣播人在體育新聞報道領域的辛勤耕耘和努力追求。但是,實現這個目標非常困難,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資料,沒有更多的故事,隻有有限的工作總結和零星的記憶。

我們努力把這本書寫得帶有故事性,帶有資料性,當然,也帶有一定的媒體研究的色彩。然而,我們最希望與讀者形成共鳴的是關於體育、關於體育廣播文化方麵的體會,雖然到最後我們也難以對體育廣播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做出全麵的總結和準確的提煉,因為那些體會隻是零零碎碎、不成係統的,甚至隻是朦朧的,就像這本書的書名一樣,“體育聲兒,北京範兒”,它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將近一年半的編著過程中,發生了很多事情,有些變化必須要在本書裏體現,像2012年倫敦奧運會、像京都球俠評選等,如果再不付梓,那就沒完沒了,因為這裏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力求關照到曾在這個集體裏工作過的每一個人,但是篇幅有限,力有不及,難以麵麵俱到,遺漏之處,還望見諒。

本書的編著由李軒(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姚鋼(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焦鈺暉(第八章、第九章)、張友信(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和邊建(第七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共同完成。在本書編著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回憶久久公司先期采訪人員的幫助;北京電台媒體資產與版權部的圖片資料支持;聽眾“我愛小馬丁”提供的圖片;體育廣播記者曹力供稿;沈彤、王異、林苑、李維、陽程、賈萌、曉軒等接受書麵采訪;陳暉、張友信、耿雪梅、姚鋼、王桂生、徐桂蘭、尹曉華、曹力、孟群、曉麗、黃珊、李軒、曉軒、葛琳、李嵬等撰寫了回憶文章;還有很多同事為本書提供了線索。對大家的幫助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在本書完成之前,我得到消息要離開體育台了。事出突然,還有很多事情沒來得及做,很多話沒有說出口,好在在編著這本書的時候,我對二十個章節進行了整體修改和串編,我的很多感受和心裏話,已經蘊含在字裏行間了,也算是彌補了一些遺憾吧。

邊建

2013年4月於電台“大網吧”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