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皇帝抬起醉眼,見是丁晉公,就問:“唔,價錢是多少?”丁晉公不慌不忙地說:“唐酒每升三十錢。”真宗覺得很奇怪,問道:“時隔一百多年,你怎麼知道?”丁晉公說:“是唐朝詩人杜甫講的,他的一首詩中有兩句:
‘蚤來就飲一鬥酒,恰有三百青銅錢。’既然一鬥酒三百銅錢,一鬥等於十升,那麼一升酒不就是三十銅錢嗎?”其實丁晉公不過是急中生智,因大臣們被問而又回答不出,十分難堪,他用杜甫詩句為大家解了圍,至於唐代的酒價,恐怕丁晉公也不知道,但是糊塗的真宗皇帝卻十分高興,稱讚丁晉公說:“想不到杜甫的詩還可以用來推算酒的價錢啊!”八齡童吟詩宋朝時候,江西南康建昌縣有個八歲小孩,名叫鄧文龍,天資十分聰明,出口成詩,遠近聞名。南康府太守方巨山聽說文龍如此出眾,一心想收他做幹兒子。文龍父親就征求孩子意思,文龍滿口答應。
一天,巨山宴請名士文人,讓鄧文龍父子出席。巨山坐在首席,文龍穿了綠色長褂坐在末位。所有客人入席以後,仆人給大家送上香茶。文龍一失手,把茶杯托盤落在地上,客人們吃了一驚,目光都轉向文龍。文龍父親慌忙賠禮:“孩童年幼無知,請大人原諒。”文龍卻隨口吟一副對聯:“先生衩(chà)
衣,學生落托。”意思是先生衣服不整齊,學生自然也精神不振。他把“落托”轉為“落拓”的意思了。大家不禁相視而笑,覺得孩子十分可愛。
“喝酒,喝酒!”巨山端起酒杯“今天,我的義子初次與大家見麵,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他的才智。”一位穿黑袍的老頭馬上接口:“好,我出一句上聯,‘口紅衣綠如鸚鵡’,小詩人能對下聯嗎?”文龍斜了老頭一眼,說道:“頭白形烏似老鴉。”客人們禁不住掩口笑了。文龍父親趕緊瞪了他一眼:
“小子休得無禮。”巨山得意地說:“對得好,字句很工整啊!”大家喝得麵孔通紅了。巨山讓文龍以君子竹為題做一首詩,文龍稍微想了想,大聲吟道:“瀟湘子猷宅,平將風月分。兩軒渾似我,一日可無君。”意思是君子竹是院中風景的主體,我君子竹在這兒就可做主人啦。眾人驚訝極了:小小年紀,氣派真不小啊!
老和尚藏魚一天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著做菜,把剛煮熟的魚端到禪房桌上,忽聽小和尚稟報:東坡先生為訪。和尚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將魚扣在一口磐中,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分賓主坐下。小和尚獻茶,東坡喝茶之時,聞到陣陣魚香,便對桌上反扣的磐望望,心中有數了。因為磐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放著的;今日反扣著,必有奧妙。
這時,老和尚說:“居士今日光臨敝刹不知有何見教?”東坡存心和老和尚開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一難題,特來向長老求教?”老和尚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一位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弟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者不吝賜教。”老和尚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今日為啥這樣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應當是‘積善人家慶有餘’。”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道:“既然長老明示‘磐(慶)有魚(餘)’我就來飽飽口福吧!”說罷,隨手把桌子上反扣的磐翻過來。老和尚見秘密暴露,鬧了個大紅臉。
畫扇判案北宋時,蘇東坡曾任杭州刺史。上任那天,他剛到衙門,就有兩個人來告狀。原來李小乙打幫工積的10兩銀子,借給洪阿毛做生意,如今急需銀兩娶親,叫他歸還。誰知洪阿毛做扇子買賣,因天氣變涼,加上陰雨天扇子發了黴,賣不出去,無法還債,於是兩個便打了起來。
蘇東坡皺著眉頭說:“李小乙娶親要緊,洪阿毛該立即還他銀子!”洪阿毛一聽,叫起苦來。蘇東坡又捋著胡須說:“洪阿毛賠本無力償還,李小乙可另想辦法!”李小乙一聽,喊起屈來。蘇東坡笑道:“你們別焦急,還是洪阿毛回去拿20把發黴的折扇來,了結這場官司吧!”扇子拿來了,蘇東坡當即在扇麵作畫,黴印子大的畫假山盆景,黴印子小的畫梅蘭菊竹。畫好後,他交10把給李小乙,說:“這是洪阿毛還給你的銀子呀!”他又交10把給洪阿毛,說:“你拿這些銀子另做生意吧!”兩人接過扇子,你看我,我望你,全懵啦。蘇東坡叫他們拿到衙門口去賣,就說是他畫的,每把一兩銀子。
兩人沒法,隻好照他的話做,誰知才喊兩聲,扇子就一售而光。李小乙和洪阿毛各自捧著10兩銀子,歡歡喜喜地回家去。
官多發亂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準備大封功臣和親朋。功臣有數,親朋卻多如牛毛,他一時不知如何處置,悶悶不樂。這天,軍師劉伯溫勸朱元璋出去溜達,朱元璋正想散散心,兩人便微服出去了。
劉伯溫帶朱元璋走進城隍廟裏,隻見大殿西側圍滿了人,一邊觀看牆上的壁畫,一邊議論。朱元璋和劉伯溫上前一看,原來是一幅怪畫:上麵畫著一個人,頭發亂得像雞窩草一樣,一束束豎起來,每束都頂著一頂帽子。朱元璋左看右看,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回到宮裏又想了一夜,還是想不出什麼道理來。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把劉伯溫叫來,問他那幅壁畫為什麼畫成這個樣子。劉伯溫笑了笑,說:“這幅畫含義很深刻,它說明一個道理,就是冠(官)多發(法)亂呀!”那時,朱元璋的頭腦還比較清醒,一聽就醒悟過來,點著頭說:“官多法亂,畫得不錯。好,傳我旨意,寡人決定隻封功臣,不封親朋啦!”智鬥曹尚書曹尚書聽說解縉是個神童,便派人將他找來。小解縉麵無懼色地走進尚書府,曹尚書見他是個七、八歲的小娃娃,心想他沒多少斤兩,隨便提個問題就足可以難倒他。這時,正好有個和尚擔著枷押過堂前。他靈機一動,叫解縉即席賦詩一首。
解縉思索一下,隨口吟道:
知法又犯法,出家又帶枷。
一塊無情板,枷個大冬瓜。
曹尚書難他不倒,跟他對句,誰知又連續輸了給他。曹尚書惱羞成怒,便想挖他家的老底,借此挽回麵子。原來解縉的父母靠賣燒餅、做豆腐為生,如果解縉如實作答,滿堂官員一定恥笑他自認父母是“下賤人”;如果不如實回答,便說他妄言欺人。主意拿定,曹尚書便問他:“你父母做什麼營生!”解縉知其用心,巧妙地回答說:“父親肩擔日月街前賣,母親在家推磨轉乾坤!”哈,曹尚書隻得拂袖退堂啦!
巧罵差人明朝洪武年間,河東有個聰明才子,叫解士美。一年,收成不好,縣官派差人天天下鄉逼捐催糧,一個個如狼似虎,鬧得家家雞飛狗走。
這天,差人們又來了。解士美和父老忙請他們到祠堂吃喝,求他們寬限些日子。吃呀喝呀,忽然有隻狗跑進來撿骨頭。解士美見了,靈機一動,借題罵道:“該烹的畜牲,怎麼還不快滾,看老子打斷你的胳膊!”差人們一聽,覺得很奇怪,便笑道:“個個罵狗,都說打斷狗腿,你怎麼罵到胳膊上來啦!”解士美說:“我不是不會這樣罵,而是今天不能這樣罵哩!”差人問他為什麼?他說:“你們都在這裏,叫我怎麼罵呀!”祝枝山一天,明朝文人祝枝山遊西湖,遇到杭州舉人徐子建。徐子建說:“今有一對請教可否?”祝枝山說:“談不到請教,你就馬兒伸腿——出蹄(題)吧。”徐子建想,你叫我出題(蹄),不妨就以蹄為題吧,於是吟上了上聯:“馬過木橋,蹄擂鼓,咚咚咚。”口中說著,連擂了祝枝山三拳。祝枝山想:好哇!來而不往非禮也!便說:“雞啄銅盆,嘴鼓鑼,哐哐哐。”邊說“哐哐哐”,邊打了徐子建三個耳光。徐子建笑道:“佩服,佩服!”唐伯虎財主丁兆康50壽辰,請唐伯虎畫幅肖像。唐伯虎知道他愛財如命,故意要價:“好,70兩銀子一幅。”財主死皮賴臉地求減,最後說定50兩。拿畫之日,財主嫌衣袖畫短了,要他改,不然就減十兩銀子。唐伯虎答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