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財主來取畫,覺得比上次好,隻是自己手上多畫了一副手鐲。正想拿畫,唐伯虎笑著說:“這副畫得給100兩銀子。”財主嚇了一跳:“為啥?”“這副手鐲值50兩!”唐伯虎笑著說。財主一氣走了。到壽辰前三天,他以為自己的肖像誰也不會要,唐伯虎留他也無用,說不定50兩銀子會賣給的,就跑到唐家來。隻見許多人看著自己的肖像說笑:“真是活的丁兆康,給銬起來啦!”財主一看,原來肖像上兩隻手鐲用鐵鏈連著,象副手鐐。

他氣急了,想:決不能讓自己的肖像在這兒出醜,100兩就100兩,買回去燒掉吧。於是對唐伯虎說:“快取下來,100兩也買了。”唐伯虎卻笑道:“又漲價了,非150兩銀子不賣。”唐伯虎畫紡織娘唐伯虎是明代很有名的畫家,跟祝枝山很要好。一天,兩個好朋友一起遊西湖。祝枝山聽說唐伯虎畫的畫很有仙氣,一路上,老是纏住唐伯虎,非要立即畫一張給他不可。唐伯虎沒有辦法,隻好湖也不遊,回家替他畫畫。

唐伯虎唰唰唰幾筆,畫了一根細竹子,祝枝山見了說:“你畫根光杆竹子給我,這不行,因為我姓祝呀!老弟,你再添點什麼吧!”唐伯虎見說,就在竹子上添上隻紡織娘。

祝枝山高興極了,一到家裏就把畫掛在床頭。誰知這天夜裏,畫上的紡織娘“啷鈴鈴”地叫個不停,越叫聲音越響,祝枝山被折騰得整夜沒有合過眼,攪得他頭昏腦漲。祝枝山氣得用手猛打畫上那隻紡織娘,直到紡織娘不見了,他才又睡下。

第二天中午,唐伯虎到來把祝枝山拍醒,笑著問他:“你怎麼睡得這樣死,連畫上的紡織娘跑了也不知道?”祝枝山不好意思把昨夜的事講出來,便說:“你隻畫了根竹子,哪裏有什麼紡織娘呀?”唐伯虎故意說:“那我添上點什麼吧!”祝枝山一聽,慌忙說:“你讓我多活幾天吧,不要再添上點‘要命的什麼’啦!”詩戲縣官一年中秋,廣東才子倫文敘同幾位朋友夜遊珠江。突然,一陣悠揚的管弦聲飄來,艄公來不及躲避,被南海縣官賞月的大花船撞著。縣官暴跳如雷,喝令將艄公綁上大花船問罪。

倫文敘連忙跟他辯理。縣官斥道:“你是何人,敢衝撞本官!”倫文敘不慌不忙地答道:“南海倫文敘!”縣官久聞倫文敘的大名,早想請他題首詩,於是便說:“你能馬上題一首即景詩,本官便立刻放了他。”倫文敘上了大花船,拈起筆,一口氣連寫八個“天”字,縣官看了勃然大怒,罵道:“大膽倫文敘,膽敢戲弄本官,詩再做不出來,就捉你坐八天牢!”倫文敘早有成竹在胸,信笑疾書起來。縣官一看嚇出一身冷汗,原來詩寫的是:

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子新喪才半年。

山川草木皆含淚,縣官花船弄管弦。

南海縣官怕倫文敘張揚出去,腦袋會搬家,慌忙向他賠禮道歉,叫人立刻放了艄公。

智除奸臣明代有個狀元叫楊升庵,因他秉言忠諫,惹怒了嘉靖皇帝,要將他充軍雲南,奸臣們高興得很。有個奸臣還想置他於死地,借送行為名,到他家找碴子。隻見他家門前拴著20匹驃壯的騾子,堂屋放著40個紅光閃閃的大箱子,全貼上“皇室至寶”的燙金封條。

這奸臣大喜,連夜入宮密告楊升庵準備帶贓逃跑,說他那40個大箱,裏麵不是貪汙受賄的金銀,就是盜竊國庫的財寶。

於是,嘉靖便連夜命令禦林軍包圍楊府。

第二天一早,奸臣將楊升庵和40個大箱押進宮來。他得意忘形地命令士兵開箱查驗,誰知一撬開,他立即傻了眼。原來那40個大箱,裏麵裝的全是黑泥。嘉靖好生奇怪,便問:

“難道這些是皇室至寶嗎?”楊升庵連忙懇切地回稟,說:“泥土係國家的無價之寶,皇城的泥土,更是寶中之寶。罪臣在京當官多年,深感皇上的隆恩報之不盡。眼下充軍雲南,便想裝去京城泥土,塑個皇上金身,早晚朝禮,遙祝聖上萬壽無疆呀!”說罷便放聲大哭起來。嘉靖不知是計,非常感動,立即將奸臣斬首示眾。

草鞋換布鞋一天,大理縣令出巡,見路邊有個拾糞老人,腳穿破草鞋,腳後跟裂開一道很深的口子,便譏笑他說:“穿草鞋,腳底裂;穿玉鞋,縣老爺”楊升庵正好在旁邊,聽了答道:“不見得吧?”縣令連忙下馬,笑道:“狀元公,富貴貧賤由天定,永遠也不能改掉呀!”楊升庵也不爭辯,轉個話題問他多少歲。

縣令答了,跟著便問楊升庵,楊升庵說後天是他50誕辰。縣令早想巴結狀元公,就說後天來賀他。

到了“生日”那天,楊升庵叫人把巷道弄成一片泥濘。縣令率著幾十人前來祝壽,滿鞋滿腳全是泥,又不敢踏著泥鞋進去。正在犯難,楊升庵拿出準備好的幾十對草鞋,說沒有多餘的鞋子,這些草鞋是人家寄存的,請他們將就換上。眾人沒法,隻得穿上草鞋進屋,楊升庵讓他們喝了一陣茶,便說:“晚生貧困,恕不侍宴!”縣官本想伺機報複,聽了這話,又不好不告辭,他實在舍不得那對鑲玉官鞋,但又無臉索回,隻得忍著一肚子氣走了。拾糞老人和百姓們見了他們的狼狽相,捧腹大笑起來。

那堆鞋子,楊升庵叫人洗好,將縣令的鑲玉鞋送給拾糞老人,其餘分給沒有鞋穿的窮漢。

罰挑紅便桶明代進士許弘綱,自小就很有才氣。他考秀才那年,誰知碰上個糊塗的學政使,把他文章的妙處說成異端邪說,罰他挑紅便桶遊鄉,以儆效尤。這種懲罰是對讀書人最大的侮辱,但又不得不服從,於是他將自己的文章和學政的批語,一齊貼在便桶上。他挑著紅便桶,遊了本縣遊外縣,一直遊到杭州去。

他遊到哪裏,哪裏的人都認為他的文章寫得好,由於省學政批了文,沒有人敢為他鳴不平。

許弘綱在杭州遊了三天,便上北京去。這天,他挑著紅便桶來到長安街,不想遇到親王出巡。他來不及回避,被抓了起來。親王一審,知道事情的原委,立即命人取下考卷。親王讀了,連連叫絕,就帶他回府裏去。

回府後,親王將許弘綱的文章逐句逐段加以評點,指出精妙之處,另外,又寫了一封信,派人星夜送回浙江。浙江學政不得不重新閱卷,將許弘綱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