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袁履(lǚ)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深得村民的尊敬和愛戴。一天,詩人莫廷韓前去拜訪袁先生,在路上看見一群村裏人興高采烈地走來,其中兩個小夥子抬著一筐剛采下的枇杷(pípá),那金黃滾圓的大枇杷,著實可愛。莫廷韓上前詢問,得知這枇杷是大家進獻袁先生的。於是,他就隨同村裏人一齊來到袁府。
袁先生鶴發童顏,步履矯健。他聽到鄉親們來探望,立即到庭院裏迎接,對大家的厚愛深表謝意。這時,兩個小夥子把枇杷抬到袁先生麵前,一位年長的村民從袋裏拿出一份大紅帖子,插在籮筐上,上麵寫著兩個大字:“琵琶”。袁先生和莫廷韓看了,善意地相視而笑。
剛送走村民,知縣大人屠隆來訪。袁先生把他請到客廳,叫家人把剛送來的新鮮枇杷洗淨端上,請客人品嚐。
“好甜啊!”屠隆把一個剝了皮的枇杷放在嘴裏。
“今天,我們吃的是這種‘琵琶”。”說著,袁先生拿出剛才那份帖子給屠隆看。
屠隆不禁大笑起來,嘴裏的枇杷核兒差點兒咽到肚裏。他吐出核兒,吟誦道:“琵琶不是這枇杷,隻為當年識字差。”他對村裏人寫別字,頗有諒解之意。莫廷韓聽了,馬上接著念道:“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袁先生聽了莫廷韓詼諧的聯句,忍俊不住,笑出聲來,嘴裏的枇杷竟噴出老遠。這真是:三人喜嚐鮮枇杷,吟詩聯句成佳話。“琵琶”結果應記取,認真識字學文化。
撐傘治貪官有個木匠,一直很器重窮孩子許弘綱。後來許弘綱上京赴考,特地用上等木料趕做一對書箱送給他。許弘綱進京考了第十八名進士,不幾年就當了兵部尚書,心裏總念念不忘這位木匠。這年他回浙江東陽省親,把木匠請來。
木匠訴說東陽縣衙造屋,派了他的差,他因家中有事,遲到三天,便罰他300兩銀子。他不服說了兩句,又被打了60大板。許弘綱聽見很氣憤,說:“300兩銀子要他還;60大板要他罰錢,每板5兩銀子,叫他親手交給你!”按例到向許弘綱請安那天,驕陽似火,東陽縣官帶著一幫人馬往紫微村走去。一進尚書府,縣官就看見許弘綱在天井親自為一個刨大梁的木匠打傘,一來一去地忙著。縣官連忙上前,接過傘子,為尚書代勞。不想木匠推著空刨,來回如飛,縣官跟著奔來跑去,不一會就累得氣喘如牛,差點沒昏倒在地。
縣官沒法,隻好暗地裏向木匠求情,木匠乘機向他做個“六”字手勢。縣官隻好忍痛送他600兩銀子。許弘綱冷笑一聲,說:“父母官向百姓買情,想不到你是破天荒頭一個呀!”縣官羞得真想鑽到地底下去。
徐文長賣河古時候,紹興分為山陰、會稽兩個縣。兩縣隻隔一條小河,河上有座“利濟橋”。一年夏天,利濟橋上出現一具無名屍體,人們向官府報告,誰知兩縣都推說不是他們所轄,毫不理會。不幾天,屍體臭氣熏氣,百姓們敢怒不敢言,隻好掩鼻過橋。徐文長知道這件事,出於義憤,寫了幾張賣河告白,貼在利濟橋上。消息不脛而走,一下子轟動了兩個縣。兩縣縣官不約而同來到利濟橋,讀了告白,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捉拿徐文長問罪。看熱鬧的人都為徐文長捏一把汗,想不到徐文長從容地從人海裏走了出來,大聲地說:“兩位大人不用費心,徐某人在此等候多時了。既然兩位大人說利濟橋不屬兩縣管轄,那橋下的河水,當然不能稱為官河。橋上暴屍發臭,山陰不管、會稽不收,我才代賣分界河,籌錢葬殮,本人一心為公,何罪之有?”徐文長義正詞嚴,說得兩縣縣官瞠目結舌。他們見百姓個個都為徐文長抱不平,不敢下手,隻好尷尬地對他說:“本縣公務繁忙,一時來遲,請先生原諒!”說罷便喝令地保收殮,灰溜溜地上轎走了。
徐文長猜謎有個財主聽說徐文長跟誰鬥嘴沒輸過,很不服氣。一天,他給徐文長出了個謎:“客人不來它先來,心香全在湖底埋。
打一物。”徐文長說:“我也有一字,如果你能猜中,我再猜你的物謎。我的字謎是:橫一三,豎一川,兩個月亮緊相連。全家共有六口人,四口健全兩不全。”財主說:“是‘朋’字”。
徐文長冷笑道:“我這個字就是捉你的謎底的。”財主這才恍然大悟:“哎呀!是個‘用’字,‘用茶’!”說著尷尬起來。
學蛙叫一次,張、王兩位好友來徐文長家。王某悄悄對徐文長說:
“徐兄,你若能叫張兄學青蛙叫,算你本事大。”徐文長點點頭,請兩位到一塊瓜地裏轉了幾圈,指著一隻瓜說:“張兄,你看這葫蘆長得怎樣?”張某說:“這不是葫蘆,是瓜呀。”徐文長說:“是葫蘆!”張某說:“是瓜!”徐文長故意大聲說:
“是葫蘆,葫蘆,葫蘆!”張某也大聲說:“瓜!瓜!瓜!”徐文長對王某說:“怎麼樣。張兄不是‘呱呱呱’地學青蛙叫嗎?”徐文長“並吞六國”一天,徐文長和6位文人一起喝酒。年長的那位說:“今天喝酒,我當令官。按年齡大小為序,各自說一個與席上菜肴有關的典故,說得出就拿去自己吃,說不出隻好看人家吃啦!”其餘5個人都說好。原來他們6個事先商量好了,要捉弄徐文長一番,7個人設6個菜,徐文長年紀最小,輪到他菜早沒了。於是,這6個人便按計劃行事:“薑太公釣魚!”令官首先把魚搶去;“時遷偷雞!”第二個把雞肉搶去;“張飛賣肉!”第三個把豬肉搶去;“蘇武牧羊”第四個把羊肉搶去;“朱元璋殺牛!”第五個把牛肉搶去;“劉備種菜”第六個把最後一碗青菜也端到自己的麵前。
“大家各吃各的,不用客氣!”令官得意地說。6個人望著徐文長,笑得前俯後仰。
“且慢,我還未說呢!”徐文長不慌不忙地說。6個人又大笑起來:“菜都沒了,你還說什麼?”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徐文長說的竟是“秦始皇並吞六國”,眼瞪瞪地看著他把所有的菜肴統統搬到自己的麵前。
鄭氣吃馬明時,靜海進士鄭氣曾出任布政使。他出身貧寒,當了官常為窮苦的百姓著想。那時朝廷規定,每年都要向靜海征集880匹良馬,以備戰時之需。但官府一不出糧草,二不派人管理,聽任這些馬踐踏田野,啃食莊稼,百姓叫苦連天,可又敢怒不敢言。鄭氣看在眼裏,氣在心裏。
一天,鄭氣陪皇帝下棋。下呀下呀,突然他發現有份聖旨還未傳下,擱在龍案上。他偷偷一看,原來又是向靜海征馬的命令。他靈機一動,調動車馬炮,突然來個“將軍”,把皇帝的馬咬住。他望著皇帝笑道:“陛下,微臣要吃掉您的馬啦!”皇帝無可奈何地說:“吃吧吃吧!”鄭氣說聲“謝主龍恩”,立即將皇帝的聖旨揉成一團,吞進肚裏去,然後對著皇帝跪下。皇帝猛醒過來,但金口已開,發作不得,隻好說:“你的胃口真大,一‘將’就吃掉我880匹馬!”就這樣,靜海免去了年年征馬的災難。
“三國一人”廟才子侯方域的家鄉河南商丘城裏,有間小廟,供奉關王爺,本來叫“關爺廟”。
一年,尚書宋權回鄉做過大壽,準備回朝,逢仰拍馬的人紛紛向他送禮。想不到剛直不阿,從來都不將權貴放在眼內的侯方域,竟然也給宋權送來個匾。這匾是紙糊的,上邊寫著“三國一人”四個大字,落上款,差人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