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名人與茶(3 / 3)

兩人每次吃完飯,坐於“歸來堂”,中,烹好茶,然後一人指著成堆的書籍,要對方說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甚至第幾行,以是否說中來決勝負,並確定誰先飲茶。兩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獲勝,有一次贏後她舉杯大笑,結果得意忘形,樂極“翻杯”,一杯滿茶傾覆在懷裏,非但“頭口水”沒得喝,還連累了一身衣裙。

飲茶行令,啟智助學,使人興奮,對著書立說大有裨益,趙明誠終於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考古學專著《金石錄》,成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南侵,李清照夫婦先後背井離鄉,逃往江南。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不幸病故,李清照隻身漂泊,晚景更是淒苦。但茶令一事並未因李清照的落泊而絕跡,相反,它又在江南地區廣為盛行起來。

南宋王十朋有詩道:“搜我肺腸著茶令”,其自注雲:“餘歸,與諸子講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

茶令之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茶文化。

江南多茶。山岡上、小路邊到處都是茶樹。陽春三月,煙雨迷蒙,正值采茶的最佳時景,眾多采茶姑娘踏著清晨的雨露,挎著別致的竹籃,似輕盈的蝴蝶穿梭於茶林之間。麵對此時此景,仿佛一縷淡淡的茶香撲鼻而來。與茶結緣的名人也是數不勝數。

第一個嗅到這縷茶香的應該是神龍氏,人稱“茶聖”的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品。

把茶大量移入詩中,使茶酒在詩中並駕齊驅的是白居易。白嗜茶,《唐才子傳》說他“茶鐺酒杓不相離”,白喜歡邊品茶邊吟詩:“閑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白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詩人,對茶與激發詩興的作用他說的很實在:“起嚐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些是說茶助文思,茶助詩興,以茶醒腦。反過來,吟著詩,品茶也更有味道。

詩仙李白也是一個評茶行家。相傳,他常獨坐安徽敬亭山飲茶作詩,曾經寫下這樣一首詩:“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澗肌骨。從老卷綠葉,枝枝相連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廖廖數語,把茶葉的生長環境、藥用功用、製作方法描繪得淋漓盡致。

代愛國詩人陸遊一生寫詩近萬首,內容涉及茶的就有近二百首。並且他還諳熟茶的烹飲之道,他總是以自己動手烹茶為樂事,一再在詩中自述:“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負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前”。

袁枚也是品茗高手,他最喜歡家鄉的龍井,每次品到其他茶,都愛和龍井作比較,如他這樣評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對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以一幅墨竹圖而家喻戶曉,他也是一個愛茶者,茶是他創作的伴侶,“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他的一首“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鬆蘿”,得到了不知多少文人的共鳴。

曹雪芹也是個品茶好手,他善於把自己的詩情與茶意相融合,在《紅樓夢》中,有不少關於茶的妙句,如寫夏夜的:“倦鄉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寫秋夜的:“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寫冬夜的:“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

魯迅先生對飲茶也頗有研究,曾寫作《喝茶》一文,無情地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雖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決不是斤斤於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樸。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製茶和飲茶的國家,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我國飲茶,素有喝茶和品茶之分。所謂品茶是以茶為對象的品飲活動,是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統一的生活藝術。從唐代開始,我國古人已用細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飲,並有意識地把品茶作為能顯示高雅素養、寄托感情和表現自我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品茶是人們運用審關美觀對茶葉進行鑒評和欣賞,是中華民族純潔清雅風尚的一種體現。

乾隆與茶乾隆皇帝嗜茶成癖,朝野人士皆知。當他85高壽時,向禦前一位老中醫透露了隱退之意,老中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後哈哈大笑,風趣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是中國帝王中長壽者之一。他高壽的原因很多,其中經常飲茶是一個重要因素。乾隆不僅飲茶成癖,且嚐遍神州名茶,尋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一位大臣呈獻一份名茶,乾隆嚐後,覺得此茶非同尋常,其味甘醇爽滑,具有特殊的濃鬱蘭花之天然香氣,他便問誰知該茶產於何地。一位大臣奏上:“此茶發現於福建安溪南岩觀音石下,其色褐綠,身重似鐵,氣香形美賽觀音。”乾隆據此賜其茶名曰“南岩鐵觀音。”

乾隆飲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嚐北京各處的井水和泉水後,最後選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賜名為“天下第一泉”。乾隆遊江南時,隨從專門用車拉著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飲用。可是途經濟南時,無意間品嚐到趵突泉水,覺得其甘冽勝過玉泉水,就把帶來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換為趵突泉水,並親筆題“激湍”兩字勒石於泉邊。

孫中山以茶代酒孫中山先生一向倡導“以茶代酒”,他生前多次到杭州,登六和塔,嚐虎跑泉,掬泉品茗,留下千古名言:“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他十分關心興旺祖國茶葉,為此,他頗有興趣地寫道:“譬如就飲料一項說,中國人發明茶葉,至今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國皆爭用之……”

魯迅飲茶著迷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喜歡飲茶,而且還頗有研究,曾是昔日廣州陶居、陸園、北園、妙奇香等茶樓的座上客。他品茗還有獨特功夫,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

老舍視喝茶為藝術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說過:“喝茶本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麵,日本人卻走在我們的前麵了。”老舍對祖國茶藝術之落後不無遺憾。

§§第四章 寒夜客來茶當酒——茶風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