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古代茶具(3 / 3)

據史料記載,明代貴重的茶盞主要有“白定窯”的產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窯,這種窯瓷為宋代建於定州。在定州,窯瓷茶盞上有素凸花、劃花、印花、牡丹、萱草、飛鳳等花式。又分紅、白兩種。時人辨別白定瓷的真偽,主要從是否白色滋潤,或見釉色如竹絲白紋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稱“粉定”,亦稱“白定”。盡管白定窯茶盞色白光滑滋潤,但是在明朝白定窯茶盞始終是作為“藏為玩器,不宜日用”。為什麼這樣一種外表美觀的茶盞不能作為日用品呢?原因很簡單,古人飲茶時,要“點茶”而飲,點茶前先要用熱水燙盞。使盞變熱,如果盞冷而不熱的話,泡出來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響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盞的缺點是“熱則易損”。即見熱易破裂,可謂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為精品玩物收藏。碗,古稱“椀”或“盌”。先秦時期,又有“榶盂”一名。《苟子》說:“魯人以榶,衛人用柯”(原注:盌謂之榶,盂謂之柯)。《方言》又說:“楚、魏、宋之間,謂之盂。”可見椀、盌、榶、柯都是一種形如凹盆狀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稱“盂”。現代人習慣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開了。

在唐宋時期,用於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飯用的更小,這種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詩詞中有許多反映。諸如唐白居易《閑眼詩》雲:“晝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詩人一餐喝兩碗茶,可知古時茶碗不會很大,也不會太小,見韓愈《孟郊會合聯句》說:“雲紜寂寂聽,茗盌纖纖捧”。纖纖多形容細。依此說,唐代茶碗確實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圓形。

上述不難看出,茶碗也是唐代一種常用的茶具,茶碗當比茶盞稍大,但又不同於如今的飯碗,當是一種“纖纖狀”如古代酒盞形,從詩詞來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飲茶,以茗享洗詩腸的那般豪飲,從側麵反映出古代文人與飲茶結下不解之緣。

四、結束語古代茶具與現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時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與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許多詩人筆下的“茶具”主要指與飲茶有關的茶罏、茶壺、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從大概念來看,依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製茶、盛茶、烘焙茶具、飲茶有關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雲溪友議》提到有“二十四種”茶具,顯然,後兩者是大概念的茶具,這一概念與今有許多不同。

唐宋以來,銅和陶瓷茶具逐漸代替古老的金、銀、玉製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時期,整個社會興起一股家用銅瓷,不重金玉的風氣。據《宋稗類鈔》說“唐宋間,不貴金玉而貴銅磁(瓷)”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這種從金屬茶具到陶瓷茶具的變化,也從側麵反映出,唐宋以來,人們文化觀,價值觀,對生活用品實用性的取向有了轉折性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說,這是唐宋文化進步的象征。

再之,唐宋以來,陶瓷茶具明顯取代過去的金屬、玉製茶具,這還與唐宋陶瓷工藝生產的發展直接有關。一般來說,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生產開始出現飛躍發展,隋唐以來我國瓷器生產進入一個繁榮階段。如唐代的瓷器製品已達到圓滑輕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說道:“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磁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當時的“越人”多指浙江東部地區,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圓月,輕如浮雲。因此還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譽。王蜀寫詩說:“金陵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宋代的製瓷工藝技術更是獨具風格,名窯輩出,如“定州白窯”。宋世宗時有“柴窯”。據說“柴窯”出的瓷器“顏色如天,其聲如磐,精妙之極”。北宋政和年間,京都自置窯燒造瓷器,名為“官窯”。北宋南渡後,有邵成章設後苑,名為“邵局”,並仿北宋遺法,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為“內窯”。內窯瓷器“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景德鎮陶器色變如丹砂(紅色),也是為了上貢的需要。大觀年間朝廷貢瓷要求“端正合製,瑩無暇庇,色澤如一。”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窯器”,其器用瑪瑙細未為油,更是色澤潔瑩。當時隻有貢禦宮廷多下來一點青窯器方可出賣。“世尤難得”。汝窯被視為宋代瓷窯之魁,史料說當時的茶盞,茶罌(茶瓶)價格昂貴到了“鬻(賣)諸富室,價與金玉等(同)。”世人爭為收藏,除上例之外:宋代還有不少民窯,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等生產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觀。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藝的興起是唐宋茶具改進與發展的根本原因。

在中華茶文化中,對器的選用十分講究。茶具也稱茶器,最初都稱為茶具。如王褒《僮約》中的“烹茶盡具”,指烹茶前要將各種茶具洗淨備用。到晉代以後則稱茶器。到唐代,陸羽《茶經》中采製所用的工具稱為茶具,把燒水泡茶的器具稱茶器,以區別其用途。宋代又合二為一,把茶具、茶器合稱為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