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黑瓷茶具: 始於晚唐,鼎盛於宋,延續於元,衰微於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煎茶法逐漸改變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鬥茶,又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 了條件。宋建瓷黑瓷鷓鴣斑紋茶盞;宋人衡量鬥茶的效果,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 為上。時任三司使給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就說得很明白:“視其麵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而黑瓷茶 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 次窯等,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蔡襄在《茶錄》中這樣說:“建安所造者……最為要 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製過程中使釉麵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 輝,增加了鬥茶的情趣。明代開始由於烹點之法與宋代不同,黑瓷建盞似不宜用,僅作為以備一種而已。
(4)彩瓷茶具: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 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豔之力。加之彩料之上塗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青花瓷茶具;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 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 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它生產青 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後代。康熙年間燒製的青 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綜觀明、清時期,由於製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都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時 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雲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國還有許多 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
3、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據說,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江蘇宜興獨山講學時,好飲茶,為便於外出時烹茶,曾燒製過由他設計的提梁式紫砂壺,以試茶審味,後人稱它為“東坡壺”或是“提梁壺”。蘇軾詩雲:“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莆粟盤龍茶”就是詩人對紫砂茶具賞識的表達。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製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製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製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矗;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鍾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