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惹不起的太子(2 / 3)

但是,張公車令可不是這樣想的,人家張公車令的想法是:我管你是太子還是梁王,這一粗魯行為已經犯下了“大不敬”之罪,所以直接就不許太子和梁王進宮,把他們擋在了宮門之外。

與此同時,張釋之還立即向漢文帝奏上一本,一則可以讓當事人承擔必要的責任;二則還能殺雞嚇猴,連太子和梁王違規都得埋單,想必沒人再敢違規了。

張公車令的這一本奏上去之後,漢文帝很高明地處理了這件事:一麵讚許了張釋之的行為,一麵趕緊去麵見薄太後,向太後賠罪,說是自己教子不嚴,其實賠罪隻不過是個借口,隻是想讓太後前去赦免一下太子和梁王。漢文帝為什麼不自己下旨赦免太子和梁王,而要轉個彎讓太後去幹這件事呢?

這正是漢文帝的高明之處:如果自己下旨赦免太子和梁王,不僅增長了太子和梁王不守宮廷規矩的氣焰,而且還將打擊下麵人不畏權威公正執法的積極性,但如果是太後出麵,大家也就無話可說了。

薄太後獲悉自己的孫子被擋在宮門之外,立即派出大臣,手持太後的詔書赦免了太子和梁王。

漢文帝為了表彰張釋之在處理這件事上所表現出來的“一根筋”精神,升任張釋之為中郎將(公車令的上級職務,分管整個宮廷的侍衛)。

這件事我們需要略作分析。身為帝王的漢文帝,需要像張釋之這樣能堅守原則的“一根筋”官員,來維護朝廷的製度,來震懾百官以及皇家子弟與諸侯們,所以頗具手腕的漢文帝抓住這件事將文章做大,一手提拔了張釋之,同時還用這件事威懾了皇家子弟,真可謂是一箭雙雕!

從表麵上來看,張釋之通過這件事大做文章,擴大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帶來了很實際的職務升遷。

但是,很遺憾,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張釋之和太子劉啟之間的梁子就此結下了。若幹年後當漢文帝駕崩,太子劉啟即位之後,他將清算這筆舊賬!

如此簡單的道理,張釋之難道不知道嗎?

不,張釋之是知曉這一道理的,因為多年之後,漢景帝即位之後,他曾一度想要辭職告老還鄉。

既然張釋之都知道這一道理(以後的君王不可得罪),那為何還一定要將太子違規這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往大的方向去整呢?

一方麵是因為張釋之看透了漢文帝從諫如流、秉公辦事這一特點,如果擅自放行,一旦被漢文帝獲悉,自己沒好果子吃;另一方麵則是張釋之“一根筋”使然的結果。

事情永遠有著其天生的兩麵性,“一根筋”的張釋之將在其一根筋個性的幫助下,再一次升職為廷尉(九卿之一),步入漢文帝的核心權力圈子。

一次,漢文帝前往尚在修建的霸陵視察,霸陵是漢文帝自己的陵寢,封建帝王生前就修建自己的陵寢,這是慣例。

當漢文帝看到自己的陵寢打造得很是結實,於是大發感慨:“棺槨如果能用北山的大塊石料打造,用絲麻填充石槨縫隙,再用漆粘塗層處理,就沒有誰能打得開了!”

漢文帝的意思是,如能這樣,自己百年之後,躺在裏麵是非常安全的,盜墓族是拿自己沒轍的!

漢文帝身邊的群臣都附和著,紛紛點頭稱是。

一根筋的張釋之走上前去說話了,張釋之用自己十分縝密的邏輯理論,抓住這一話題,一語切中要害地又給漢文帝上了一課:“皇上,如果棺槨裏麵有很多的金銀財寶,別說是石棺,就算是用鐵鑄成的,也會被打開;但是,如果棺槨裏麵沒有引人注目的寶貝,即便不用棺槨,也沒什麼可值得憂慮的,因為沒人會來打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