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3)

小欖菊花會是中國菊文化最集中的體現,群眾參與性極強,文化內涵深厚,具有較高的曆史和文化價值。同時,菊花品性高潔,早已深入人心,傳承菊文化的小欖菊花會對陶冶性情、提高群眾文化素養、增進對外文化交流、構建和諧社會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小欖菊花會發展至今,其規模和大部分菊藝得以承傳,但部分名菊種失傳,一些傳統特色菊藝被現代裝飾取代,藝菊絕技的傳人也越來越少。

§§§第三節 菊花生活

菊花的藥用

菊花為中國人所愛,從文化根源追尋,常常由陶淵明植菊賞菊說起;但遠比這悠久的文獻資料表明,古人最初看中菊花,並非是欣賞它的形態美,而是可以用於食用和治病。菊花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群芳譜》總結它的療效有:“明目,治頭風,安腸胃,去白翳,除胸中煩熱,四肢遊氣,久服輕身延年。”李時珍對菊的藥性做了詳細考察,認為菊有“利五脈、調四肢,治頭目風熱,腦骨疼痛,養目血,去翳膜,主肝氣不足”的功效。至於菊花能增強人們的體質,延年益壽的記載,自古就有很多。《神農本草經》列菊花為百草上品,更有“菊服之輕身耐老”的說法。重陽節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陶淵明在其詩中雲重陽“酒能祛百病,菊解製頹齡。”南北朝醫藥學家陶弘景《名醫別錄》中說:“菊花味甘,無毒,可療腰痛,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白菊主治風眩,能令頭不白。”唐朝陳藏器(《本草拾遺》)也認為,白菊可染鬢發令黑,和巨勝茯苓蜜丸服之,去風眩,變白不老,益顏色。清代醫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記:浙江處洲出產一種野菊花,當地人采其蕊,幹之如半粒綠豆大,甚香,且輕圓黃亮,稱之為菊米,其敗毒散療,去風清火,明目輕身,稱作第一。解放後出版的《中國藥用植物圖鑒》對菊花的藥用療效、藥用成分也有詳細的記載:菊花“為清涼性發散風熱藥,功能疏風熱,清頭目,降火、解毒。主治頭痛眩暈、血壓亢進,神經性頭痛等。”這說明,菊花從古至今都在作為藥用,對治病,強身,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現代化學分析,菊花中含有揮發油、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膽堿水蘇堿、小蘖堿、黃酮類、菊色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質,可抗病原體,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其中類黃酮物質已經被證明對自由基有很強的清除作用,而且在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麵卓有成效。從營養學角度分析,菊花花瓣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穀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等含量較高,同時還富含維生素及鐵、鋅、銅、硒等微量元素,因而具有一般果蔬無法比擬的作用。現代臨床醫學也證明,菊花是一種神經強壯藥和清涼解熱藥,確有良好的解熱降壓作用,對葡萄球菌、綠膿杆菌、流感病毒等都有抑製作用,菊花製劑對冠心病、胸悶、氣急、心悸、頭暈、頭痛、四肢麻木、動脈硬化、血清膽固醇過高、消除癌細胞以及感冒、喉嚨疼痛等有明顯療效,對擴張冠狀動脈功效顯著。所以常服菊花,對防病保健、減肥、延年益壽是大有好處的。

菊花入藥,還有一種重要方式,即菊花藥枕。早在宋代,集菊花研究之大成(《百菊譜集》)的學者史鑄就說過,“囊可以枕”。宋人林洪《山家清事》有較詳細描寫:秋天采山中甘菊花,貯以紅棋布囊作枕用,能清頭目,去邪穢。趙學敏的書中也提到,清代杭(州)城石罅生菊,枝葉及瘦小,九月開花如豆,香而且甘,雍正初,禁人采取,以充貢品,宮闈以作枕。既然皇帝妃子們要獨占享用,想它的藥療功效一定是不差的。據雍正年《畿輔通誌》說,北京一帶“甘菊產澗邊,花小而繁,最馥,九月采之,置枕中能明目。”可見我國南北方都有菊花藥枕的講究。如今,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通老百姓也追求保健和長壽,以菊花為主要藥物材料的保健性藥枕,式樣翻新,大量上市,深受消費著喜愛。

菊花的食用

古人認為,菊花“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晉傅玄《菊賦》)”,“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神農本草經》)”。故而菊花被譽為“長壽花”、“延齡客”。我國食用菊花的曆史十分悠久,早在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就有“朝飲木蘭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詠。古代還有康風子食菊成仙的傳說。到唐代,市麵上就有“菊花糕”賣。“東籬同坐嚐花筵,一片瓊霜入口鮮”的詩句,正是寫食菊的樂趣。李嶠詩曰:“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王維詩雲:“四海方無事,三秋大有年。百生無此日,萬壽願齊天。芍藥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鄭所南的“道人四季花為糧,骨生靈氣身吐香。聞到菊花大歡喜,拍手笑歌頻癲狂。”寫出了宋代食菊之盛。“常飲菊花茶,老來眼不花。”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並賦詩吟頌,陸遊有“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的詩句。鄭板橋的描寫古代酈縣一帶飲菊延年益壽、返老還童的詩:“南陽菊水多蓍舊,此是延年一種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鬢變成鴉”。

菊花可以釀酒,製茶作為飲料,菊苗可以作菜食用,所以菊花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歡迎。宋《全芳備祖》對這方麵的記述就非常詳盡和深刻,菊花“所以貴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枕,釀可以飲。所以高人隱士籬落畦圃之間,不可一日無此花也。”

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是入肴佳品。其吃法很多,可鮮食、幹食、生食、熟食,燜、蒸、煮、炒、燒、拌皆宜,還可切絲入餡,菊花酥餅和菊花餃都自有可人之處。菊花雖品種很多,但入食多用黃、白菊,尤以白菊花為佳,杭白菊,黃山貢菊,福山白菊等都是上品。說到吃菊花,古時有兩位作家是吃出了名的。一位是唐朝的陸龜蒙,他家住在荒郊野外,房前屋後空地寬敞,便種了許多杞菊。春天,嫩苗恣肥,就采來當下酒菜;夏天,枝葉老梗,不好吃了,他仍督促兒孫去采摘,簡直是食菊上癮了。後來因此寫成一篇《杞菊賦》。宋朝的蘇東坡也有食菊喜好,也寫過《杞菊賦》。宋時,菊花可食,已為人們普遍了解。史正誌說,南宋杭州一帶老百姓,以菊花為佐料,製成菊糕,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陶榖《清異錄》說,用鯽魚或鯉魚肉拌和菊瓣,炸燴成“菊花魚片”,別具風味。推知,當時菊花入餐的烹飪辦法已很有講究。清代,傳說慈禧太後愛品嚐菊花美食,用銅火鍋盛雞湯或肉湯,以急火燒沸,再投入雞片、腰片或肉片,並雜以白菊花瓣。則形成一道名吃“白菊烏雞涮紅鍋”。如今,菊花烹製出多種佳肴,如廣州的臘肉菊花餅、菊花蛇羹;杭州的菊花咕嚕肉、菊花肉絲;北京的菊花魚球、菊花肉;安徽的菊花雞絲,湖南的菊花竹筍湯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珍肴。此外,在菊花食品中,還有菊花火鍋、菊花濃湯過橋桂花魚、菊香百花脯、菊花竹絲雞燴五蛇、菊露香液雞、秋菊伴春巢、荔茸秋菊鴨、菊花鮮栗羹、菊花羹、油炸菊花葉、菊花魚片粥、菊花露、菊花糕、菊花豆腐、菊花肉卷、菊花餅、菊花裏脊、菊花雞片、三色菊花絲、菊花豬肝湯、醃菊香、菊花蛋絲湯、菊花蜜飲、熬菊花糖等等,也都是色、香、味俱全,而且營養豐富,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