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易經八卦——傳統哲學思想的根基(1 / 1)

卦山,當然要先從“卦”說起。

“卦”來自《易經》,《易經》或稱《周易》,是產生於我國先秦時代的國學主要經典。中國古哲學書籍《周易》,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幹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預測”。《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卦”相傳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堪與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為“太極”,太極生“陰陽”(或稱“兩儀”),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古代人類對客觀事物如時間、空間、自然等萬事萬物的分類和概括。它用“—”來表示“陽”,稱為“陽爻”;用“——”來表示“陰”,稱為“陰爻”。使用三個陽爻與陰爻符號相互交叉組合,可形成八種變化圖形,這就是“八卦”。八卦又分“伏羲八卦”(先天八卦)及“文王八卦”(後天八卦)兩種說法。伏羲八卦,相傳為伏羲氏創作,據說這個八卦乃太極圖的演化;文王八卦是後天八卦,相傳是周文王的創作。八卦各有名稱:乾、坤、震、巽、離、坎、艮、兌。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排列、象徵方位及所象徵的數不同。我們這裏說到卦山,它是文王八卦圖形排列,從西北方向開始,依次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民間為了方便記憶和認識八卦,把八卦圖形的特點概括為一個口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讀音:乾qián,坤kūn,離lī,坎kǎn,兌duì,震zhèn,巽xùn,艮gèn。

八卦代表八種基本物象: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總稱為經卦,由八個經卦中的兩個為一組的排列組合,則構成六十四重卦。

“卦”所包含的萬事萬物,較為複雜。如乾卦“”,除表示“天”,又表示馬、君、父、玉、金、寒、冰、木果等;再如坤卦“”,除表示“地”,又表示十二屬相的牛,還表示母、布、釜、吝嗇、眾、柄等。後來道家方士用“卦”來宣揚天命論,是對卦本意的曲解。

按說“卦”(周易)的產生、發明,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曆史的特有產物,早在西周時代已經定型,它比佛教、道教要早很多年。佛教自東漢時代傳入中國後,經過六百餘年的消化融合,到唐代已經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中國佛教既融會了印度佛教,又貫通了中國道家、儒家和魏晉玄學的哲理。魏晉玄學主要經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