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山天寧寺附屬建築中,原有唐代石刻華嚴經塔6座,分布在今天寧寺後卦山上,“為山西地區僅存的、完整的唐代華嚴經塔”(張馭寰《古建築勘查與探究·萬卦山華嚴經塔》)。經過“文化大革命”破壞,卦山華嚴經塔目前隻有1座搖搖欲墜,但仍能保持站立,而其餘5座已全部倒塌,部分石刻構件已經遺失。這6座塔分布在天寧寺後麵,山頂端3座,寺後部3座,它們是唐代石塔的重要實物。
天寧寺是在唐貞觀元年(627年)創建的,中唐後成為太原“近畿”的中國佛教華嚴宗主要道場,多次舉辦講經說法道場,每次道場後都要立碑、建塔紀念。卦山天寧寺共有2通唐碑、6座唐華嚴經塔,都是與華嚴道場相關的。天寧寺後來逐漸擴大,成為一處佛教聖地。據文獻記載,該寺曆代都曾重修,現存樓台、殿閣等木構建築均已非唐代原物,但仍可見到不少如柱礎、碑刻、磚瓦類唐代遺跡遺物。華嚴經塔是寺中現存的唐代石刻建築物。
華嚴經塔這種建築始於北魏,到了唐代漸漸多起來,它是佛教徒作為藏經、刻經或者容納佛像、舍利而建的一種紀念性建築。卦山天寧寺在唐代是佛教華嚴宗的重要道場,唐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733—794年)、河東節度使李說(740—800年)夫婦篤信佛教,曾經是該寺功德主,由他們資助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講經道場。
華嚴經塔結構簡潔,雕刻紋樣雖然不多,卻有較多變化。
南華嚴經塔
在卦山的主峰偏西南方向。下端兩層方形台基上再做八角形基座,每角束腰柱刻力士,支承座頂。每麵刻出一個壼(kǔn)門,壼門內有獅子、大象,生動異常。座上再置仰蓮座一層,圓形仰蓮瓣三層,塔身做八角形,東、西、南、北方向各開一門。另四麵刻出執金剛神,采用半圓雕的方式,形象勇武。門為正方形開雙扇板門,施門環。門楣上刻印度券,拱麵上南端刻“十行天門”,北門上刻“華嚴經塔”,東門上刻“第四之會”,西門上刻“夜摩天宮”。簷端亦施浮雕與圓雕,南麵刻出釋迦牟尼佛像,兩側雕飛天,其餘各麵則刻出蓮花。
北華嚴經塔
位於太極峰頂端。台基做兩重,都不太高。基座與蓮座形製均與南塔相同。唯獨基座的正麵各刻壼門兩個。塔身刻方形雙扇板門,上施印度券以及執金剛神,其與南塔完全相同,門楣上無南塔所刻之字樣。門扇鋪首上置一長鎖,鎖的式樣與山西中條山棲嚴寺唐代墓塔門鎖相同。塔簷簡潔無雕飾,僅簷角部分微微翹起。第二層塔身亦八角形,置於一個仰蓮座上。各麵雕鏤經文表麵風化甚嚴重。上部亦覆簡單的八角形塔簷,此塔塔身比例尺度粗而且短,給人非常穩重的感覺。
大華嚴經塔
是目前唯一保持站立的華嚴經塔。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大修過,有題記。最下部為簡陋石台基。台基之上直接砌出仰蓮式基座,座上置八角形塔身,塔身與南塔、北塔相同。四麵辟門,刻金剛力士,雙手拄金剛杵。正門門券之上刻“華嚴經塔”四字,西麵刻“第五之會”。簷子的鬥棋部位刻出獅子、飛天、雲墩,在簷角的上部刻臥獅,風化很重。第二層塔身亦為八角形,下置帶有雲垛的平座,塔簷與下簷相同。塔刹上有立蓮一層,其餘不存。
普光明殿遺址雙塔
損失最大,構件遺失最多,目前隻存塔身。塔基緊緊貼在山下部,台基扁而平。在這幾個塔中,這座塔的台基最低。基上設置一個蓮座,蓮座形製與其他的塔相同,蓮瓣亦三層。塔身為正方形,每麵一個門洞,門之兩側刻金剛力士。塔簷滾形,不加雕刻。第二層平座亦做蓮花式,仰蓮兩層。第二層塔身刻字,字亦風化。在塔刹部分,直接有兩層雲墩,雲墩上瓣尖處為圓弧形。
文星閣前塔(陀羅尼經塔)
地勢甚低,因而用石塊砌出2米多高的台基,其上建塔。基座簡單明確,六分座非常簡捷,不施雕刻,是這座塔比較特殊之處。塔的第一層正門上刻有“第八重會”字樣,其餘全部風化。
天寧寺現存的墓塔林主要屬於元明兩代。“經過金代發展,到元代盛行起來的幢式塔,在大墓塔群裏常見到,如交城縣石壁山玄中寺、萬卦山天寧萬壽禪寺的墓塔群裏數量最多,而且非常完整。平麵八角形,台基、基座、蓮座三部參差疊起,施用很複雜的雕刻。在基座、束腰部分雕刻蓮花、飛天等圖案,不按海麵分段,周圍施連續圖案。基座上置蓮座,狀如平座之格式。塔身正麵施臥獅。塔刹在一般情況下都用六至七層構件組合而成,有疏密不等的雲墩、半開蓮、傘蓋、立蓮。”
卦山東南(巽位)有華嚴塔(磚塔)1座,高13米餘,三層實心仿樓閣式塔,原建於唐,多經修建,1984年重建時用舊時殘破繩紋磚砌塔心。此塔具有標誌性塔和風水塔的雙重功能含義。外壁刷成白色,在山下縣城及公路上觀之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