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樹上有廟——最高寺院石佛古堂的奇觀(1 / 1)

一些江南來的特別是湖南、四川方麵來的遊客,一到卦山就紛紛打聽卦山“樹上有廟”奇觀在哪裏?

石佛堂是卦山創建最早的寺廟,也是位置最高的寺廟。坐北向南,是俯瞰天寧寺全景的最佳去處。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至今保存有唐代大型石佛,並且院中保存有“廟中有樹,樹上有廟”的奇觀,聞名遐邇,因而引起了中外遊客們的注意。

石佛堂正殿稱“燈王佛殿”,懸山頂麵闊三間,前有石廊柱,鬥拱五踩。始建於唐代,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殘破坍塌,直至泰定元年(1324年)重建。明永樂七年(1409年)重修,成化十二年(1476年)再建。1985年,在原山西省委書記霍士廉及省委秘書長武正國關注下,山西省文物局撥款落架大修“燈王佛殿”,修複石佛堂全院。

全院完全依靠高聳的擋士牆基築成,遊客登臨其境,頓生超然物外之感。憑欄極目,近則卦山風光盡收眼底,遠眺晉中碧野一覽無餘。

燈王佛殿內唐代圓雕石佛,高達3米,雙目微睜,麵容慈祥。主尊兩側原有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石刻,體態豐盈,用“澀衣褶”手法雕就,惜已毀於“文化大革命”浩劫。

石佛堂院中有參天古柏一株,其上建觀音龕,雕梁畫棟,玲瓏剔透。是古建築藝術中的精品。1989年上海《文彙報》曾做過圖片報道。

石佛堂院內原無配殿設置,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有僧“虛穀上人昂公”來遊,決意增建東西配殿。明隆慶元年(1567年),“柏林上人微公”繼承師誌,興工修建,至明萬曆三年(1575年)完成,曆時長達8年。由於地形條件限製,東配殿略大於西殿,各成3間之數。西配殿內鑄“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鐵像,東殿內鑄“三身四智”(又名四智三身,華嚴宗教義。這裏指四勝身:龍女、普莊嚴童子、善財童子、兜率天子)銅像。除在外院新建僧舍二間外,又增置經櫃,藏經數十卷,並法器多種。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道光五年(1825年)、宣統元年(1909年)多經維修。1985年,國家籌撥巨款,完全重建,使石佛堂建築恢複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