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文昌帝君——《聊齋誌異》中交城人的傳奇故事(1 / 1)

卦山腳下的文昌宮,是進入卦山景區的第一座古建築。2011年劃入呂梁英雄紀念園景區。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交城知縣黃鐦創建。據清·趙端《新建文昌宮序》記載:創建文昌宮的倡議,最先由趙吉士(1628—1706年)發起。他在康熙七至十一年任職交城知縣時,“暇日遊卦山之麓,見水秀山明,謂同遊者曰:苟得建一文昌閣於此,邦之人其將科第不絕乎!”乾隆十一年(1746年)、道光七年(1827年)、公元1991年、2011年重修。1958年,電影《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在此拍攝外景。

蒲鬆齡的《聊齋誌異·梓潼令》記載了文昌帝君與山西交城縣人常大忠的一段趣聞軼事。曆史上的文昌帝君,據說是四川梓潼縣人。舊時將文昌尊為主管功名祿位的神仙。文昌帝君的陪祀神為“天聾”“地啞”兩位書童打扮的神祇,代表著“天機不可泄漏”“文運人不能知”“文人須謙卑少言”等意義。《聊齋誌異·梓潼令》的故事是:

常大忠考中進士後,在北京聽候選用。夜間他夢見文昌帝君(梓潼帝君)投來一張名片。次日抽簽結果,吏部果然授常大忠當四川梓潼縣令,他感到很奇怪。然而未及上任,卻因母親亡故回家守喪3年。後來到期再次赴京等候委用,又做了個文昌投名片的夢,抽簽結果還是梓潼縣令。

文昌帝君是舊時主管念書人功名利祿的神仙,能到文昌帝君老家上任,當然榮耀。經曆了明末戰亂饑荒,梓潼縣民不聊生。常大忠招集流亡,扶助生產,“自劍門以西複業者不啻萬家”。重建文廟,振興教育,親為講解,文教大興。其他如“蠲穀賑饑、舍棺掩骼、修築河堤、設立義倉,善政累累,尤難殫述”。常大忠的第二任職務是安徽潛山縣知縣。現今安徽潛山縣有座潛嶽書院,原名三立書院,就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潛山知縣常大忠捐俸創建的。潛山縣的潛水,是皖河流域的第二大支流,河道全長116公裏,流域麵積1326平方公裏。常大忠“相地宜,酌水勢”,築新堤、起新閘,“還其堰於兩河衝口”。這項工程直到20世紀仍在發揮效益,常大忠功不可沒。後來他又升保定府同知,始終“潔己奉公,絲粟不擾民。卒之日,幾不能具棺殮居”。死後竟然連籌措棺木的積蓄都沒有。保定府將他列入“名宦”,還為他建了“常公祠”。現在保定市的文物保護單位中,有一座“忠烈祠”,就是常大忠創建的。

常大忠(1620—1670年),字二河,清順治三年鄉試解元(舉人考試全省第一名)。常大忠作品有《常大忠集》《貞勝編》《格物編》。交城縣陽渠村有明代創建的“錦汾書院”,是常大忠當年的讀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