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古佛青燈——恪守空門不染塵世的高僧大德(1 / 2)

唐貞元十二年(786年),卦山天寧寺尼師希有發願助修華嚴九會功德主。

貞元十六年(800年),天寧寺擴建工程主持者道融禪師,俗姓元,陝西鳳翔人。碑文中說他“心學龍樹,德邁天親”,“轉龍藏則唯精唯勤,一句一拜。其安禪也,情無散亂;其得定也,身不動搖。”是一位德行圓滿的高僧。

金末元初,天寧寺第21代住持虛己長老請到元朝開國宰相耶律楚材(1190—1244年)為功德主。他還“槌拂”啟導玄中寺和尚惠信(1194—1278年),改革已經衰微的律宗門派,將玄中寺納入南禪曹洞宗,實施“禪淨合流”。並請得元朝中書左右丞耶律楚材、粘合重山支持,使五百年一貫律宗的玄中寺“革律為禪”,轉為曹洞宗叢林。虛己的弟子元臻禪師(1226—1303?年)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高僧。他是交城縣人,俗姓呂,10歲時剃度出家,在太原廣化寺受戒。因深通佛學,取得太原路都僧錄度牒,擔任天寧寺首座。元延祐、至元(1314—1340年)年間,第23代住持海偉主寺,住寺僧眾多達四五十人。

明代開國,由於社會相對穩定和統治者的支持,天寧寺香火久盛不衰。永樂十六年(1418年)住持寶緣(第30代)圓寂,曾在洪武年擔任過住持的監寺僧無暇環禪師懇請交城縣僧會(掌管全縣佛教)法雲禪師繼任住持。法雲是出自太原崇善寺的高僧,俗姓張,名福才,交城縣人。生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10歲時在玄中寺出家。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選入晉王朱(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為紀念其母高皇後而建的崇善寺中,拜仁山大和尚為師。建文四年(1402年),“以才德舉保赴京”,授交城縣僧會。他將天寧寺歸為崇善寺下刹,並重建大雄寶殿,重塑三佛。明宣德、正統間,天寧寺遭受一場大火,“殿廡回廊,一掃蕩空”。第33代住持心印禪師(1376—?年)聞訊返寺,三經春秋,勤事募化而修複大雄寶殿。成化十一年(1475年),真寧禪師出任天寧寺第38代住持。真寧號古風,俗姓霍,臨縣太平都人,弱冠之年在天寧寺出家,拜選公(號孤峰)禪師為師。後遍曆叢林,雲遊四海,勤奮禪學,返寺後募化重建東配殿五間。第42代住持常益禪師(1456—1513年)號大千上人,太原人,早年出家,攻讀大藏經五千零四十八卷,深悟禪機。他還兼通儒學,造詣頗深,並工詩賦。與常益同時者還有常愉禪師,為性空禪師高足,交城縣人,俗姓李,“禪機深達。三空洞悟”,為眾僧所推重。正德元年(1506年)升任住持(與常悅同任),操守益固,足不染塵市數年。正德三年退居維那,募化創建千佛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