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指出:“中國和俄國的曆史經驗證明: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要有一個成熟的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這在革命戰爭年代是這樣,和平建設時期也同樣如此。毛澤東的建黨思想,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把列寧的建黨學說發展得最完備的是毛澤東,使我們建立了這麼一個好的黨。他特別指出:“建國以後,黨內生氣勃勃,生動活潑。毛澤東同誌的建黨學說此後又有新的發展”。毛澤東對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繼承的。
一 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
在毛澤東看來,要執好政,關鍵是要把黨建設好。全國執政的地位使黨所處的環境和麵臨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黨將經受著更加複雜、更加嚴峻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使我們黨在理論上、政治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統一,組織上更加鞏固,作風上更加純潔,有這樣一個好的黨,是我們事業獲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就總結黨的建設經驗,指明黨的建設過程,是“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係著的”。這就是說,黨的建設必須圍繞著黨在一定曆史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進行,使黨能夠勝利實現不同時期的曆史使命。他根據新中國成立後新的曆史條件和曆史任務,明確規定執政黨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他提出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這個事業,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蘇共二十大後,針對國際上出現的否定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錯誤思潮,他在《論十大關係》報告中特別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現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繼續不可。”“列寧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絕沒有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已經過時。”後來他又一再重申:“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我們的黨已經成了團結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這就為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毛澤東認為,在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是使黨能夠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同近代中國依據自己特殊的曆史、社會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發展所需要的社會主義道路分不開的。正是這一選擇,從根本上扭轉了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災難深重、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展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這個樸素的真理,是中國人民經過漫長而曲折的探索得出的科學結論。既然隻有社會主義才是實現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唯一可能、唯一正確的選擇,那麼,社會主義事業就必須堅持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這是因為:社會主義製度的確立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它是以往曆史上不同剝削製度更替的變革所不能比擬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的核心,是要建立和發展公有製,最終消滅剝削,消滅階級。這些不但同資產階級的利益根本對立,也是農民階級不可能提出的,而同工人階級的階級要求則是相一致的。也正因為這樣,社會主義的建立和發展都不可能是自發的,而是要通過自覺的行動,依據曆史發展的要求,戰勝艱難險阻和一切敵對力量,才能逐步走向勝利。因而社會主義隻有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下才有可能堅持和發展下去。這樣,始終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就是實現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如果失去了或忘記了這一點,也就必然會失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前途。
二 強調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全黨,倡導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恩格斯說過:“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觀點作為理論的基礎。”這一新的科學的觀點,就是由《共產黨宣言》所奠定的共產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就是它的完整的理論形態。這是工人階級政黨的立黨之本。堅持工人階級政黨的這個“很大的優點”,是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的根本保證,也是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根本保證。毛澤東一再指明:“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他一貫強調,要堅持黨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就必須認真讀馬列,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和武裝全黨。1956年他在《論十大關係》報告中,就把繼續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抵製和批判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朽製度和思想作風的重要保證。1957年,他號召全黨都要學習唯物辯證法,並提出要建立一支宏大的又紅又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他還特別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下苦功”。在關於繼承和創新的問題上,毛澤東明確指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直到晚年,他還號召黨的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都要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正因為這樣,使我們黨能夠自覺地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一旦在工作中出現了錯誤,隻要認識了就比較容易回到正確的方麵來。
1956年3月17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討論蘇共二十大及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會上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教訓是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結合起來,製定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民主革命時期,我們走過一段彎路,吃了大虧之後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他說,開始我們模仿蘇聯,因為我們毫無搞社會主義的經驗,隻好如此,但這也束縛了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初步實踐,又有了蘇聯的經驗教訓,應當更加強調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強調開動腦筋,強調創造性,在結合上下功夫。”在這裏,毛澤東把“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作為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這是一個十分深刻而重要的思想。這個思想的提出,是對他一貫倡導的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發展。
很顯然,在毛澤東看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進行的波瀾壯闊的鬥爭,是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一次結合的過程。現在,當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提到黨的麵前,毛澤東敏銳地提出要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毫無疑義,這第二次結合的曆史使命,就是要解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一嶄新的曆史課題。這反映了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時期的理論和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他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戰略思考。究竟應如何實事求是地反映毛澤東倡導的這第二次結合的內涵呢?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要走出一條有別於蘇聯、東歐,適合中國國情的自己的建設道路。毛澤東提出的許多改革性的重要思想和措施,也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像毛澤東在這時探索的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問題,就是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的現實出發,把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發展關係問題,作為中國工業化道路提了出來,並據此確立了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的方針,以及後來明確的“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應當說,這條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確立,對於要走出一條自己的建設道路,是具有典型性的意義。這表明,毛澤東提出探索“自己的建設道路”的一個中心問題,就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外國經驗。他在提出要找到自己的建設道路這一曆史性任務的同時,又對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深表憂慮,引發了他對如何防止黨和國家被變質的思考,力求探索出一條能夠保持黨和人民政權純潔性的有效途徑。毛澤東一再指出並力圖解決這一曆史課題。雖然在探索如何保證黨和人民政權純潔性的有效途徑中曾付出過沉重的代價,但他對此始終保持的清醒認識和高度的警覺,以及他的一係列具有深遠意義的防止“和平演變”的戰略思考,諸如要警惕和防止黨的高層領導出修正主義,要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事業的接班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要防微杜漸、拒腐防變、保持黨的隊伍的純潔性等重要思想,這對於黨的建設來說,仍有著重要的思想價值和指導意義。
所以,50年代以後毛澤東所致力的探索,是包含上述兩個方麵的內容,是兩大探索。而這二者都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曆史性課題,是黨在社會主義時期麵臨的兩大戰略任務,它關係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問題。
三 要切實發揚黨內民主,進一步健全民主集中製和集體領導原則
民主集中製是黨的根本的組織製度和工作製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毛澤東從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戰略高度,強調了進一步健全民主集中製的極端重要性。他說:“沒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我們的國家,如果不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那會是一種什麼狀況呢?就會變成修正主義的國家,變成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就會轉化為資產階級專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式的專政。這是一個十分值得警惕的問題,希望同誌們好好想一想。”
毛澤東認為,民主集中製就是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在他看來,在我們國家,如果不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不充分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無產階級的集中製。他十分重視民主對集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切實發揚黨內民主。這是因為:隻有實行很高程度的黨內民主,才能充分調動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真正的黨內團結,共同完成黨在各個曆史時期的任務;才能集中全黨的智慧,集中全黨的正確意見,這種先民主,後集中,使我們能夠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而保證黨的領導的正確;才能更好地促進入民民主的發展,曆史經驗表明,作為執政的黨,黨內民主的狀況如何,對人民民主關係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