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毛澤東奠定立國之本的思想理論基礎(1 / 3)

四項基本原則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的理論概括,是鄧小平在新時期的一個貢獻。但是,四項基本原則就其基本思想和精神實質來說,則是我們黨一貫堅持並給予科學的論證的。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雖然還沒有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一個完整的科學概念提出來,但其基本思想不但體現在他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中,並且還分別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過許多精辟的論述,從而奠定了黨的立國之本的思想和原則。認真研究毛澤東在這方麵的思想,有助於我們理解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想理論淵源。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從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中國革命曆史經驗的高度上,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民主專政等立國的基本原則,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都有過許多精辟的闡述,為後來四項基本原則的科學概括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第一,指明“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總結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曆史經驗,反複闡明了一個客觀真理:“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他強調黨要通過正確的路線和共產黨人的先鋒模範作用,實現自己的政治領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也一再闡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他說:“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並強調:“中國的改革和建設靠我們來領導。”“我們國家有很多誠心為人民服務、誠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立誌改革的人。我們共產黨員都應該是這樣的人。”

第二,指明“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一貫思想。毛澤東為我們黨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從指導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原則的高度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問題。這實際上是一個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它包括要不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麵。在毛澤東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這個基點,所謂的“中國化”就會走人歧途。同時他又認為,我們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結合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他強調這是“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毛澤東確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的思想原則,是我們黨在理論上成熟的重要標誌,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也為我們在新時期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指明了方向。

這裏要特別指出,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後,毛澤東更加強調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是關係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他從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這一事件中,敏銳地看到這樣做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他說:我看有兩把“刀子”,一把是列寧,一把是斯大林。現在,斯大林這把刀子,俄國人丟了。這把刀子不是借出去的,是丟出去的。列寧這把刀子是不是也被蘇聯一些領導人丟掉一些呢?我看也丟掉相當多了。十月革命還靈不靈?還可不可以作為各國的模範?赫魯曉夫的錯誤做法,實際上把列寧也丟得差不多了。因此,毛澤東作出了中國絕不能丟掉這兩把刀子的科學論斷。30多年後發生的蘇東曆史悲劇,證明了毛澤東這一深邃的曆史洞察力。它也從反麵證明了,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的極端重要性。

第三,指明“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它是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的。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的。”當1956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後,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我們現在的社會製度比較舊時代的社會製度要優勝得多,如果不優勝,舊製度就不會被推翻,新製度就不可能建立。他說:“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社會主義製度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點,甚至連國外的敵人也不能不承認了。”他提出:要“堅決地勇敢地為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而奮鬥。一切離開社會主義的言論行動是完全錯誤的”。

第四,指明要自覺維護“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毛澤東在民主革命過程中,領導我們黨創造了能夠擔負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兩個曆史時期任務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形式,從而解決了中國的國體問題。這個國體形成的特點是:(1)它是以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為領導的,隻有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在中國真正實行民主製度;(2)它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隻有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才能真正團結全體人民,體現民主的廣泛性;(3)它是民主和專政的結合,即對最廣大人民實行民主,對少數人實行專政。這三個特點決定了人民民主專政既能擔負民主革命的任務,又適於向社會主義轉變。在社會主義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質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毛澤東說:“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在駁斥國外敵對勢力對人民民主專政攻擊的時候,明確指出:人民的這個權力,“現在寫在我們的綱領上,將來還要寫在我們的憲法上。對於勝利了的人民,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樣地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是一個護身的法寶,是一個傳家的法寶,直到國外的帝國主義和國內的階級被徹底地幹淨地消滅之日,這個法寶是萬萬不可以棄置不用的”。

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進一步提出了判斷人民內部言論和行動是非的政治標準。文章以較多的篇幅闡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一方針,就其具體的針對性來看,主要是強調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這表明了黨真誠地希望在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領域實行民主,繁榮科學文化,加速社會主義建設。而就“雙百”方針的深遠意義來看,實際上涉及如何正確對待人民內部的思想問題、精神世界的問題,如何真正有效地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思想界的領導地位。所以,“雙百”方針對於加強和實現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為了幫助人們發展對於各種問題的自由討論,毛澤東認為有必要提出判斷我們的言論和行動的是非、辨別香花和毒草的標準。他根據我國的憲法的原則,根據我國最大多數人民的意誌和我國各黨派曆次宣布的共同的政治主張,提出了如下六條標準:(一)有利於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有利於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而不是不利於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三)有利於鞏固人民民主專政,而不是破壞或者削弱這個專政;(四)有利於鞏固民主集中製,而不是破壞或者削弱這個製度;(五)有利於鞏固共產黨的領導,而不是擺脫或者削弱這種領導;(六)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國際團結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國際團結,而不是有損於這些團結。毛澤東特別強調:“這六條標準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他指出,提出這些標準,是為了幫助人民發展對於各種問題的自由討論,而不是為了妨礙這種討論。大多數人有了明確的標準就可以使批評和自我批評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就可以用這些標準去鑒別人們的言論行動是否正確,究竟是香花還是毒草。當然,這是一些政治標準。為了鑒別科學論點的正確或者錯誤,藝術作品的藝術水準如何,當然還需要一些各自的標準。

這裏應當指出,毛澤東《正處》一文發表後,發生了反右鬥爭擴大化的嚴重錯誤,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及六條政治標準的基本精神受到嚴重損害,造成了曆史的不幸。這是我們必須永遠記取的教訓。但是,我們又不能因噎廢食。就六條政治標準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來看,反映了我國人民政治生活的客觀要求,同後來鄧小平概括的四項基本原則明顯地體現了思想的一致性。首先,都是以國家憲法為依據而提出的全國人民應當遵循的政治生活準則。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道路和工人階級領導的地位,是中國人民百多年來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鬥爭的偉大成果和曆史經驗的結晶,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願望,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本。六條政治標準和四項基本原則都體現了憲法所規定的這一國體要求,把它作為判斷人民內部是非的政治標準,有利於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其次,都是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陣地的需要。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工作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我們必須首先從政治上認識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製度將長期並存,國外敵對勢力從來沒有放棄他們過和平演變中國的圖謀。而在國內一定範圍內的階級鬥爭也是長期存在的,而這種特殊形式的階級鬥爭,同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們之間的滲透和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鬥爭密切聯係、相互交織。一這種將長期存在的客觀形勢,要求我們要始終自覺地堅持自己的立國之本,保證國家建設事業的正確發展方向。再次,都是為了建立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毛澤東、鄧小平都把“六又”局麵的形成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提了出來。我國是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無論是實現國家的富強,還是人民的團結,都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意誌,必要的集中和紀律,否則隻能是一盤散沙,那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毫無疑義,四項基本原則,是形成全國人民統一意誌的基礎,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對它的任何損害和削弱都是錯誤的。當然,四項基本原則作為判斷人民內部是非的標準,實質上是主張在憲法的範圍內享有討論的自由,因而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的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