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探索(1 / 3)

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指出:“隻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在社會主義時期,黨要正確把握這個曆史時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首要的問題仍然是要認清中國的國情。所謂國情,既包括一個國家的國土、人口、資源和曆史傳統,又包括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而更重要的則是它的社會製度及其發展階段。

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確立之後,仍然會經曆不同的發展階段,如何依據我國的國情對其作出準確的定位,直接關係到黨在這個曆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發展戰略是否正確。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經曆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科學概念的確立,正是這個探索的重大成果。

一 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麵臨的一個新課題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問題,是實踐中的社會主義提出的一個新課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為研究這個課題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而對它的正確認識,則要靠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積累而不斷地深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考察和分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曆程,並在原則上描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他們是在批判舊世界的基礎上發現新世界的。恩格斯曾談過他和馬克思如何運用唯物主義曆史觀考察未來社會的特征,他說:“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於觀代社會的特征的看法,是從曆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脫離這些事實的過程,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正是堅持這種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使他們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是一種科學的預測,從而為我們今天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曆史方位及其發展階段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和理論基礎。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及其他一些著作中,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發展問題,預見到未來社會將經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階段。而在1875年所寫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了共產主義兩個發展階段的學說,分析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的區別和聯係。這是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飛躍。但應當指出,馬克思在這裏主要是針對《哥達綱領》所宣揚的“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公平分配”和“平等的權利”與拉薩爾的“空洞的廢話”,著重在分配原則上研究了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區別,而沒有專門闡述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一般特征。特別是當時還缺乏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對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在其曆史發展過程中將會經曆哪些發展階段,還不是當時麵臨的現實問題,這自然在經典著作中是找不到現成答案的。

列寧完全讚同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並明確將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稱作“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稱為“共產主義社會”。這時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初步積累,列寧開始意識到社會主義也將是一個多級發展的曆史過程,他曾用“完全的社會主義”,“達到完備形式的社會主義”、“發達的社會主義”等概念,來描述這種多級發展的不同階段。他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還用“最初階段”、“低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這四個發展階段的概念,來說明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曆史發展的全過程。同時,列寧還認為,社會主義將是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建設起來的”。強調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列寧的上述重要思想,對於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問題,是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的。但由於列寧過早離世,也沒有對上述思想作過充分的論證。正像他所說的,對於更具體的發展階段和它們之間的過渡辦法,“那我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1936年,蘇聯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滅,斯大林依據這個事實,宣布蘇聯基本上建成社會主義。但這時仍限於曆史經驗不足,加上這時在認識上陷於形而上學,不對俄國的國情作具體的分析,簡單地認為建成社會主義之後就可以向共產主義過渡,因而斯大林在1939年聯共(布)十八大的報告中,就提出“向共產主義前進”的冒進口號。這時離他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僅僅三年。反法西斯戰爭爆發,中斷了這一進程。但戰後1952年召開的蘇共十九大,又重提“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任務。這種違背蘇聯的具體國情、超越曆史發展階段的口號和做法,使蘇聯的政治、經濟體製更加僵化和脫離實際,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進而宣布蘇聯要20年建成共產主義,更加搞亂了蘇聯的政治、經濟生活。之後,從勃列日涅夫提出“發達社會主義”的口號,到其繼任者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的“發達社會主義入口處”的提法,名為糾正赫魯曉夫關於“共產主義建設任務的途徑和期限的輕率概念”,但都沒有對蘇聯國情進行深入的研究,實際上都沒能解決蘇聯發展階段的準確定位及相應的政策問題。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則完全放棄社會主義原則,並導致蘇聯解體。

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這一曆史課題,它將在曆史經驗的積澱中加以回答。

二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探索和理論貢獻

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是毛澤東從5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同這個時期的曆史特點一樣,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也經曆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但就其探索的意義及所取得的理論成果來說,具有開創性的作用,對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確立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有積極的意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將“進入”社會主義和“建成”社會主義加以明確的區別。1956年黨的八大明確宣布,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的社會製度在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在這期間,毛澤東不隻一次地指出: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進入是進入了,但尚未完成,不要說已經完成。1957年2月,他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進一步把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建成”作了區分,他說:“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他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已經建立起來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麵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同時,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也存在著這種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隻有不斷地解決這些矛盾,社會主義製度才能逐步鞏固和完善。隨後,他又明確指出,之所以說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沒有建成,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毛澤東強調:“隻有經過十年至十五年的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才算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現在,這個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我們的國家(上層建築)才算充分鞏固,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現在還未建成,還差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這裏對時間的估計雖還過短,但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和完善要有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要有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這無疑是一個十分深刻而重要的思想。

還需要指出,毛澤東在這裏所說的建成社會主義,主要是指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建立起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使社會主義在相對鞏固的基礎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毛澤東在1955年3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講話中說:“我們可能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要建成為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就需要有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比如說,要有五十年的時間,即本世紀的整個下半世紀。”由此可見,毛澤東這時所提出的建成社會主義,大體上相當後來他用更加準確的概念所表述的“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在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剛建立的時候,毛澤東就把“進入”社會主義和“建成”社會主義區別開來,這實際上是他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最初探索。這表明這時毛澤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是十分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