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2)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廈門《波艇》月刊第一號(原刊未注明出版年月,當為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2)H.M.是\"害馬\"的羅馬字拚音\"Haima\"的縮寫。這是魯迅對許廣平的戲稱,因她在女師大風潮中曾被楊蔭榆稱做\"害群之馬\"。

(3)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一六四六年(清順治三年),他反對父親鄭芝龍投降清王朝,毅然在南澳起兵,駐守金門、廈門,連年出擊閩粵江浙等地,屢敗清兵;一六六一年(南明永曆十五年),率艦隊渡台灣海峽,驅逐侵占我國領土的荷蘭殖民者,積極經營台灣,以作抗清根據地。在他死後,廈門於一六八○年(清康熙十九年)、台灣於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先後被清兵攻占。下文的\"聖祖仁皇帝\"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廟號。

(4)清代王先謙《十朝東華錄》:康熙二十二年十月,\"禮部議複,國子監祭酒王士正(按即王士禛)奏:明代南北兩雍,皆有《十三經注疏》、’二十一史’刻板,今國學所藏,漫漶殘缺,宜及時修補......從之。\"按在清康熙時僅有明監本(明代國子監刻印的版本)\"二十一史\";至乾隆時合\"二十一史\"及《舊唐書》、《舊五代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定為\"正史\",由武英殿刻印;\"殿板\",即指武英殿所刻的版本。

(5)廈門大學附近的鎮北關是鄭成功為防禦清兵而建造的,靠近城腳的海灘滿鋪可做玻璃原料的白沙,當時有人把它偷運到鼓浪嶼,賣給台灣人設立的貨棧,再轉運到日本占領下的台灣的玻璃廠。

(6)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江蘇泰州人,京劇藝術家。

(7)曼陀羅亦稱\"風茄兒\"。茄科,一年生有毒草本,花大,色白。

(8)朋其黃鵬基,筆名朋其,四川仁壽人。《莽原》撰稿人,後加入狂飆社。他在短篇小說集《荊棘》的代序《自招》裏說:\"得朋友的一株霸王鞭是今年,廢物利用,我把它種在一把沒有蓋的茶壺裏,雖然不很茂,但竟沒有死。\"(9)Borel亨利·包立爾,荷蘭人。清末曾來中國,在北京、廈門、漳州、廣州等地居住多年。著有《新中國》、《無為》(一本關於老子哲學的書)等。

(10)\"金石例\"指墓誌碑文的寫作體例。元代潘昂霄著有《金石例》十卷;以後明代的王行,清代的黃宗羲、梁玉繩、李富孫、王芑孫等都有關於這方麵的著作。

廈門通信(二)小峰兄:《語絲》百一和百二期,今天一同收到了。許多信件一同收到,在這裏是常有的事,大約每星期有兩回。我看了這兩期的《語絲》特別喜歡,恐怕是因為他們已經超出了一百期之故罷。在中國,幾個人組織的刊物要出到一百期,實在是不容易的。

我雖然在這裏,也常想投稿給《語絲》,但是一句也寫不出,連\"野草\"也沒有一莖半葉。現在隻是編講義。為什麼呢?這是你一定了然的:為吃飯。吃了飯為什麼呢?倘照這樣下去,就是為了編講義。吃飯是不高尚的事,我倒並不這樣想。然而編了講義來吃飯,吃了飯來編講義,可也覺得未免近於無聊。別的學者們教授們又作別論,從我們平常人看來,教書和寫東西是勢不兩立的,或者死心塌地地教書,或者發狂變死地寫東西,一個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兩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