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孩子大學畢業,到北京工作。同事帶來見我,要我這個工作多年的老伯給孩子說幾句話,說幾句做人的忠告和建議。
我說,孩子大了,自有主張,咱不要幹預,不必操心。不過要說忠告和建議嘛,我倒想起一句話,送給孩子,這就是:大氣方能成大器。
大氣方能成大器?這話好。不過,啥叫大氣?能否說得明確些?
我說,“大氣”這個字眼,乍一看都明白,但真要說清楚,並不容易。仔細分析,人的大氣,主要表現在對人、對事、對己三個方麵:
其一,對人,要寬容,不要斤斤計較。
舉例說吧,孩子到了單位,與人相處,總會產生摩擦,總有別人占了你便宜或者得罪了你的時候。這時咋辦?如果吃一點虧就記恨在心,別人得罪了你或者侵犯了一點你的利益就斤斤計較,非得“較真”認死理兒,甚至要“找補”回來,這就顯得小氣了,和人就一定很難相處。無人與你合作,怎麼能成大器?
其二,對事,要超脫,不要深陷其中。
人的一生,碰到的事多了去了。幾乎眼睛一閉,一睜,碰到的都是事。猝不及防的打擊,始料未及的挫折,從天而降的好處,唾手可得的利益,隨時發生。事無論大小,不管好壞,都不要太在意,太當回事兒。切莫一見好事就喜形於色,樂顛顛興奮得不得了;一遇壞事就愁眉苦臉,霜打茄子一樣蔫頭耷腦。遇事不敢擔當,怎麼能成大器?
其三,對己,要豁達,不要小肚雞腸。
一個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吃虧啦,受委屈啦,想不通啦,常有的事。同事出言不遜輕慢了你,單位辦事不公傷害了你,領導舉止言談沒給你麵子,這都算不得什麼,都要豁達以對,淡然處之。倘若整天圍著自己那點兒小九九打轉轉,時時算計自個兒的利害得失,甚至以一己得與失作為好與壞、喜與憂的標準,心胸如此狹窄,怎麼能成大器?
大氣方能成大器。個人如此,企業亦如此。作者曾采訪過一家企業,規模並不大,曆史也不長,但發展勢頭良好,成長非常迅速。原因之一,就是企業辦得非常大氣,利潤雖然不高,卻有三個舍得,即,舍得掏大錢搞研發,舍得掏大錢聘人才,舍得掏大錢打廣告。三個大舍,終成三個大得,這樣的企業,前途未可限量。
企業如是,國家亦如是。近來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各國經濟紛紛下滑。當此時也,世界經濟第一強國美國,既不敢擔當,又不顧他人,竟以“購買美國貨”為對策,消極自保,讓人不禁想起80年前,也是一場經濟危機,也是這個美利堅合眾國,出了一個貿易保護的什麼《關稅法》,讓全球經濟危中添危,雪上加霜,把個世界攪得透心兒涼。如此國家,大則大矣,所作所為,小家子氣也!
回頭且看咱中國,雖然尚在發展中,雖然人均GDP還排在全球百名之外,但遇到危機鎮定自若,不慌不亂,既搞好本國經濟,又著眼全球互動,總書記、總理、國家副主席先後出訪,通報信息,商討對策,取長補短,共克時艱。一個規模不小的采購團,由商務部長率隊,二百餘眾,浩浩蕩蕩,已經開赴歐洲。此舉與一些國家短視狹隘相比,何等心胸,何等氣量!
大氣方能成大器。泱泱中華,煌煌自立,前程似錦,指日可待矣。
舉重若輕,該文寫得既大氣磅礴,又自由無拘束,是大家手筆。全文由小及大,將深刻的大道理,敘述得深入淺出人人能懂。全文順序井然,從個人談到企業,從企業談到國家,從國家談到國際。在怎麼做才能夠成“大器”的討論中,就“大氣”,從對人、對事、對己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整篇文章的結構清楚明了。結構是思考的外在顯現形式,說明作者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是全麵且有序的。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都是學生應當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