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優化教育教學過程(2 / 3)

在具體擬定教育教學目標時,首先要著眼於全體學生德、智、體等方麵素質的全麵提高。不能隻提知識方麵的目標而忽視能力和思想教育等方麵的目標。在實施目標時,也應該注意全麵培養。同時,要重視目標對師生活動的激發、導向和調控作用,教師應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創造條件,使教育教學過程的各種因素與教學的目標建立聯係,還要設法把教育教學目標變成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隻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全體性

基礎教育是麵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通過教育教學過程要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教育教學工作是麵向全體學生還是麵向少數學生,是基礎教育的根本問題。“應試教育”隻重視少數學生的升學教育,傷害了大多數學生的自尊心,廢棄了大多數學生的潛能開發,是明顯的教育不平等。現代化建設固然需要高層次的人才,但任何國家的人才結構都是寶塔型的,都是由初級、中級和高級人才組成,結構必須合理。其中初級和中級人才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的需要量都是最大的。沒有億萬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我國要實現現代化是不可能的。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堅持麵向全體學生,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促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全麵和諧的發展。

3.全麵性

基礎教育應在堅持麵向全體學生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方麵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全麵發展;對學生個體來說,既要促使其全麵發展,又應允許其發展自己的個性優勢。因為全麵發展不等於平均發展。

人的全麵發展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就中小學生來說,全麵發展應包括德、智、體、美、勞和心理素質等方麵,還有情感、意誌、個性、才能等多方麵的發展,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可是從實際情況看,相當一些學校由於片麵追求升學率,學生“兩耳不聞書外事,一心隻練應試題”,學習負擔過重,直接阻礙了他們的全麵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堅持教育的全麵性,則能克服這一弊端。

4.主體性

在基礎教育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學習的精神,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學生學習的過程應是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可是在應試教育下,多年來,一些教師習慣於“我講你聽”,“我寫你抄”,“我說你背”,使學生完全失去了學習探究的主動性,最終把教育教學過程變為簡單的訓練過程。長此以往,孩子們創造性的意識將被磨滅,影響了現代化建設合格人才的培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引路人”,訓練他們進行科學思維,給他們說話的時間,培養其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5.啟發性

啟發式是科學的教學指導思想,也是科學的教學方法,各科教學和一切教學方法都必須遵循啟發式教學的基本要求。啟發式教學反映了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曆代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孔子早就提倡啟發式教學,以後《學記》中又發展了這一教學思想,主張教師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走,激勵而不強迫,啟發而不代替。

堅持啟發式教學,首要的問題是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啟發學生善於思考、勇於創新,敢於向書本上現成的答案挑戰。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動口動手,在知識應用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才能。課堂上發揚教學民主,也是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麵,它要求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看法,對他們的發言不要求全責備,要重在引導。

6.教育性

教育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又是學生接受德、智、體等全麵發展教育的過程。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體力,而且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早在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就明確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麵,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過程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一條客觀規律。教材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其政治觀點和思想修養等,也必然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是認識的主體,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總帶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應正確認識自己的教育對象,既要認真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還要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正確發揮對學生思想教育的積極作用。

7.發展性

基礎教育要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良好個性的發展,以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

強調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受教育者,對每一個學生既要看他的過去,又要看他的現在,更要重視他的未來;既要看到其缺點,更要肯定其優點,切忌看人主觀片麵一點論。重要的是承認差異,創造條件,縮短距離,提高其素質。為了使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我們不僅要設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應重視活動課和選修課的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多維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媒體的多用性,激發學習興趣,加強思維訓練。這對於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於增強他們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無疑是有益的。

8.差異性

教育工作者應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科學對待差異,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教育教學過程,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僅表現為學生先天的遺傳素質的區別,而且表現為後天的身心成長和智能發展方麵的區別,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以及每個人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和水平都會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尊重這種差別,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做到因材施教。成功的教育總是為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提供可選擇的學習框架,而不是強迫他們達標。廣大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先天和後天素質的長短差異,創造適合學生優勢素質發展的條件,既使學生有全麵整體的發展,又有個性的形成,“揚長補短”、“揚長促短”,鼓勵人才的多層次與多規格,正是素質教育區別於應試教育的一個最大特點。

以上特征是相互製約、相互聯係的,教育工作者隻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按照教育教學的規律去辦事,就一定會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