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勇敢跨越——三個層麵推進
從計算機教育到信息化教育,我們已走過了近20年的時間。
1981年,全國首批試驗學校開展計算機課程試驗,從此拉開了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序幕。起步之初,各地隻有少數學校裝備一些PC機和蘋果機,計算機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科教學。90年代初期,一些省市重點中學規範化計算機教室的建設,為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和學校起到了示範作用。90年代中後期,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真正蓬勃地開展起來。
江蘇省教育科研網建設起步較早、進步較快,目前,155M主幹光纖已覆蓋除宿遷、泰州兩個新建地級市以外的11個地市;上海市目前已有8個區實現了全區教育係統聯網,130多所學校建成校園網,全市50%以上的學校能通過專線或撥號上網;1996年,福建省首次舉行中學生計算機一級考試,約有1.2萬名學生參加,“將計算機列入必修課程,組織參加等級考試”已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多數普通中學的自覺行動。西部省區則克服種種困難,紛紛走到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台前。貴州省於1999年開始計算機教育工程,重點解決信息化的校園環境;甘肅省於1998年10月啟動了以發展小學計算機教育和外語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重點覆蓋全省700所小學的“未來工程”;內蒙古自治區則在1999年開始建設區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絡,其主幹網建成後,將會覆蓋全區12個盟市,全區各地中小學可根據需要就近接入,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對於中小學學生來說,計算機作為其學習的一個工具,在一些地區的一些學校已經實現。這些學校計算機數量眾多,並和因特網聯通,學校並不專門開設計算機課,而是將計算機整合到其他學科中。如教師給出問題,學生通過上網收集資料,然後完成教師所留作業,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
根據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總體部署,21世紀每一個十年中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將從三個層麵推進,第一層麵是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並推進以多媒體為核心的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和運用;第二層麵是網絡的普及和應用,使學生學會充分利用網上資源;第三層麵是大力發展現代化遠程教育,通過提供大量的經過信息化加工的教育軟件和課程資源,通過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及互聯網等多種手段,用較低成本將課程送到廣大農村地區,實現資源共享,培訓教師,切實提高教育質量。當前,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有兩個:
第一,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根據規劃,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的階段目標是:2001年底前,全國普通高中和大城市的初中都要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2003年底前,經濟發達地區的初中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2005年前,所有的初中以及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並爭取盡早在全國90%以上的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
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
第二,全麵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校校通”工程目標是用5至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具體目標是:
2005年前,使東部地區縣以上、中西部地區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學都能上網,都能學會使用網上資源,學習運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自主學習;使更多的教師能夠獲取網上教育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中西部邊遠貧困縣和縣以下的中學及鄉鎮小學普遍建立遠程教育接收站,通過中國教育衛星寬帶網接收豐富的課程資源。
2010年前,使全國90%以上的中小學都能上網,不具備上網條件的少數學校應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
(四)教育現代化——未來教育教學過程暢想未來教育什麼樣?未來的學校什麼樣,會不會消亡?網絡教育的實施會不會取代教師?在展望21世紀教育現代化的遠景時,人們在關注上述問題。
1.“教育超市”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研究員指出:進入21世紀,一方麵,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會出現新的格局,這使得教育與人的生存發展更為密切相關,人們希望接受高質量的、更高程度的教育;另一方麵,在綜合國力逐漸增強、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人們在接受了均衡質量的義務教育後,還希望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能接受更豐富多樣的教育。旺盛的教育需求必將導致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重新配置的方向就是為公民提供更加多樣的選擇機會。未來教育將是多元的、多樣的、靈活的體係,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各種教育服務一應俱全,想學什麼自己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市場配置資源,目前我國95%以上的物質資源和80%的人力資源是由市場配置的。在公民具有選擇權的同時教育機構自身也有選擇權,這兩個選擇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相互緊密關聯的。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機構要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要辦出特色,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如果教育服務不符合市場需求,內容過於陳舊或發生“變質”,就要從“教育超市”的“貨架”上被淘汰下來,這在計劃經濟時代是難以想象的。在給每個公民提供均衡的義務教育後,對非義務教育政府將有所為有所不為:除通過適當的財政撥款和獎勵支持學校辦學外,更多的是采取設置獎學金、貼息貸款、專項補貼等手段關注處境不利的人群,創造條件增加他們受教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