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青少年的心理狀況調查(2 / 3)

第二,中學生憂鬱、痛苦心理的形成還與中學生對自身缺陷的憂慮密切相關。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學生意識到“自己能力太差”或“獨立生活能力弱”並因此而痛苦,而且“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的人數也超過了三分之一,這些都說明有相當多的大中學生缺乏自我認識能力,也缺乏獨立選擇自己生活道路的能力。

第三,中學生憂鬱、痛苦心理的形成更與應試教育密切相關。教師和家長隻要求孩子專心學習,而對其他活動則抱著消極乃至抵製的態度。在這種不完整教育的影響下,中學生無法經曆一個完整的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的缺乏使中學生無法具備足夠的環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所以一旦麵臨這些方麵的現實問題時,中學生就難免陷入心理困境。

第四,中學生憂鬱、痛苦的心理具有很大的矛盾性。他們一方麵企盼獨立,另一方麵又充滿了對家長和親友的依賴性;一方麵否定傳統價值觀,另一方麵又建立不起新的價值觀。實際上,他們的心理痛苦是社會化過程中矛盾衝突的反映,例如以往的早期社會化過程缺乏對個體在環境適應、社會交往、獨立性等方麵的足夠訓練,而實際的社會生活又對個體這些方麵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就難免使即將步入社會的大中學生產生恐懼心理乃至發展為社交恐懼症。

第五,中學生憂鬱、痛苦的心理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矛盾的必然反映。與小學生的視野隻在學校和家庭不同,中學生的視野已由學校、家庭轉向更為廣大的社會,並已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應該如何走。麵對各種矛盾的社會現象,他們開始對理想化的學校教育產生懷疑,從而處於困惑與迷惘之中;中學生的痛苦程度也與大學生不同,大學生多已完成了對理想化學校教育的懷疑而麵臨著價值觀的重新選擇,而中學生因年齡、知識及閱曆的關係尚難以從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中解脫出來,的確是心理最為困苦而且最為脆弱的社會群體,遇到一點挫折或困惑便會感到自己無力解決從而深陷絕望之中,自殺的念頭便會油然而生。

(三)性發育調查:渴望了解又羞於啟齒的問題

中學生在與青春期發育密切相關的性問題上,處於一種既渴望了解又羞於啟齒的狀態,這種狀態給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們帶來普遍的心理恐慌乃至心理障礙。中學生的性心理問題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中學生在性問題上的心理障礙大多與無從通過正常渠道獲得生理衛生知識密切相關。盡管中學設有“生理衛生”課,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或因師資缺乏、或因重視不夠往往草率從事,以致本來就課時少得可憐的該門課程形同虛設。男生在這方麵與家長幾乎是從不溝通的,所以他們隻得向各個電話熱線詢問異性生殖生理問題,深感難以解答的谘詢工作者隻好建議中學生們閱讀有關的醫學書籍或衛生報刊。“抽刀斷水水更流”,谘詢員們“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態度往往更加激發了中學生的好奇心。

第二,中學生在性問題上的心理障礙還與截至目前我們尚無行之有效的青春期性教育方法有關。青春期性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大難題,至今尚無行之有效的辦法。例如,青春期少年的性好奇心該如何滿足,異性交往該允許到什麼程度,性教育該如何實施等問題,都使教師和父母感到棘手,於是成人們大多采取回避態度。回避的結果是,青春期缺乏性教育的青少年到了婚戀成家以後往往出現性心理障礙,由此而導致婚姻破裂、家庭解體的事件時有發生。

第三,女中學生在性問題上的心理恐懼發展下去,會演變為嚴重的抑鬱症。人們對於自己未知的事物往往難免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而身體發育對於青春期少年來說當屬自己知之不多有時甚至完全是未知的現象,他(她)們為自己身體上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感到神秘而恐慌是很自然的,如果父母或教師處理不當就會引發不良的後果。一位11歲即出現初潮的女孩因毫無這方麵的知識而惶恐萬分,對此始料不及的母親隻是忙著傳授各種注意事項,生怕孩子不注意衛生而落下毛病,惟獨疏忽了孩子的心理變化並忽視了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女孩在聽完了母親“不能這樣”、“注意那樣”的指教愈加不安,把行經看成既肮髒又可怕的事情,由此陷入與月經同步的長期的心理痛苦之中,到後來竟然發展為周期性抑鬱症,久治而不愈。

(四)優等生調查:智力上的巨人心理上的矮子常聽到有人說:“三好生、優等生是學校中的明星、家長和教師的寵兒,他們應該沒有心理問題”。事實是否如此?我們仍從調查統計表的分析研究入手加以回答。

典型心語

“幾年的三點一線式生活已把我變成一台按既定程序操作的計算機,我渴望外麵的世界,卻又不得不完成他人規定的角色。這學期來,孤獨的影子緊隨我每個腳印和座位。為了排遣孤獨,我在課桌上寫滿不知與誰對話的文字;在街頭簡陋的餐館喝得大醉,挨磨掉一整夜。我害怕過假日,一到假日我便借助酒精或空耗體力的撲克麻將遊戲,想使自己睡得更死更久。有時,還會在深夜跑到空曠的操場上,對著黑黝黝的天空吼喊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