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方麵的自我心理調控方法,對於中學生及時恰當地宣泄心理鬱結,在很短時間內將失衡的心理恢複正常是極為重要而有效的。所以,中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幫助中學生掌握這些心理調節的方法技巧。
(四)韌性與情質:中學生成才的兩大心理條件培養中學生的韌性與情質並使之與創造的理想相結合,對於中學生成才來說是舉足輕重的條件。
何謂韌性?從它的形成來說,它產生於人的意誌活動,通過意誌活動的定型化與概括化而成為重要的性格特征。何謂意誌?意誌是人類自覺而有意識地確立自己的目標並支配與調節其行為去實現這一目標的心理過程。所以,韌性是性格的意誌屬性,它自覺而能動地調節著人的行為發生;在性格的完整結構中,韌性處於樞紐的地位。一個有韌性的人,能夠在學習勞動過程中自覺而熟練地調節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來消除達到目的道路上的種種障礙,隨著任務的要求來調節自己穩定的注意力、一定的肌肉緊張力、運動的速度以及精確性。
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居裏夫人深知創造的理想與良好的韌性相結合才能取得優異的研究成果,她曾說過:“那些很活潑而且很細心的蠶,那樣自願而堅持地工作著,真正感動了我。我看著它們,覺得我和它們是同類,……我也是永遠忍耐地向一個極好的目標努力。”同樣靠著這韌性的努力,伊恩·維爾穆特在無性繁殖羊多利的技術上獲得了成功,單他本人就進行了整整1000次克隆羊的實驗。倘若他在第999次實驗失敗後停止了韌性的努力,那還會有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嗎?現在由於生活水平提高了,相當多的家長從偏頗的教育理念出發,對自己的“小皇帝”、“小公主”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給他們創造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環境,使得現在的青少年學生極度缺乏韌性,經不起挫折,意誌薄弱到令人堪憂的程度。我國有一個少兒代表團赴日參觀,與日本同齡少年兒童相比,我國少兒在智商與才能方麵並不遜於鄰國,但在韌性方麵卻有著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不能經受挫折,在學習、生活的獨立性、自製性及艱苦性等方麵表現不佳。麵對青少年學生在韌性方麵的不良現狀,期望他們大麵積成才那是很不現實的。所以,研究人的韌性及其培養,不僅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人們對於韌性(意誌力)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堅持韌性的層麵上,例如“水滴石穿”這句作為韌性之注解的成語,其含義就是“人的細微力量通過長期的堅持積累而產生特大的效能”。其實,作為一個完整概念,韌性不僅包括堅持韌性,它還包括獨立韌性、果斷韌性和自製韌性。下麵分別加以簡介:
所謂堅持韌性,就是在實現目標的漫長歲月中,一個人能始終保有持之以恒的拚搏精神;與這種堅持毅力相對立的是動搖性與執拗性。魯迅在“風雨如磐”的舊中國麵臨反革命的文化圍剿,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奮戰,其文學生涯造就了他特佳的韌性素質。而在國民黨對紅色根據地實施第五次“圍剿”時,王明等人執拗地堅持要與敵人死拚。這種執拗性,實際上是動搖性的同義語。
所謂獨立韌性,就是使行為服從於本人的理想與誌趣,個體能自主地選擇決定與行動,既不受外界環境的偶然影響,又不被周圍的人所左右;與這種獨立韌性相對立的是從眾性或受暗示性。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在羅馬教皇的迫害下被判終身放逐。在他逝世前五年當局宣布,隻要但丁當眾認罪,即可準許其回國。但丁為了維護自己的清白不被玷汙,斷然拒絕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深受馬克思稱頌的名言顯示了一種可貴的獨立性格特征。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表明,90%以上的人具有從眾性格特點,這說明獨立韌性是人類難能可貴的心理品質。
所課果斷韌性,就是善於在複雜的情景中迅速而有效地作出決定,並立即付諸實施;與這種果斷性相對立的是優柔寡斷。劉邦在鴻門宴上一旦發現了項羽謀臣範曾有意於謀殺自己的企圖後,便立刻找了個借口逃之夭夭;而項羽則在要不要殺劉邦的問題上展開了思想鬥爭,從而喪失了大好機會。在這個例子中,劉邦具有果斷韌性,而項羽則表現出優柔寡斷。
所謂自製韌性,就是具有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人不僅應成為客觀現實的主人,而且也應成為自己的主人;與這種自製能力相對立的是衝動性,具有衝動性格的人不能控製自己。史聖司馬遷遭到“宮刑”後極度激憤,他硬是抑製住即將說出的一句話:“昏君,你錯了!”從而避免了一場更大的殺身之禍。他將自己的激憤情緒升華為忠誠記錄史實並撰寫通史的巨大動力,終於寫出了劃時代巨著《史記》。而有位南美球員因不服裁判判決,竟然在極度衝動之下拿起手槍殺死了裁判。司馬遷是自製韌性引導他走上事業巔峰的典範,而那位球員則是一時衝動導致他千古遺恨的典型。
兒童在很小的年齡便有韌性培養的自覺要求,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中,必須十分重視訓練學生的韌性。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韌性的方法很多,例如包括父母親在內的教育者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榜樣示範等。但是培養韌性心理素質的最佳方式可以歸結為以下三種:(1)藝術鑒賞與創作。1998年出了一部《少年雷鋒》的電影,通過少年兒童扮演英雄,既以藝術形象感染了青少年觀眾,使其與英雄人物的優秀品質發生共鳴,又使少年演員經受了一場韌性鍛煉。讓青少年學生從小就學習需要極大韌性的琴棋書畫技藝,可以通過藝術實踐的磨練形成他們的韌性性格。(2)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體育不僅能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培養他們的勤奮勇敢、自信心自豪感、集體主義團隊意識,還能培養他們的忍挫能力、頑強韌性以及拚搏精神。(3)日常勞動和“工讀教育”。許多不良的意誌性格均起源於懶惰,故勞動是訓練青少年學生韌性性格的最佳途徑,這一點對於在“糖水”中泡大的獨生子女來說顯得更為重要。著名作家蕭乾曾撰文指出:“我認為應當提倡工讀,工讀不僅僅解決了因經濟原因而失學的問題,對於鍛煉孩子的性格也大有好處。”勞動確能培養人的最佳韌性性格,世界文豪高爾基以及許多世界名人的童年經曆都說明了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韌性培養雖然與人的堅強體質這一天然素質有關,但韌性本身並非天生資質,而是自我修煉的產物。這一點,使得通過後天的教育來培養中學生的韌性性格成為可能。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幼年時體弱多病,他不得不確立培養自己韌性與意誌的目標,並且通過嚴格的自我修煉終於獲得了成功。還有一個典型例子是現代上海人餘純順,他孤身行走8年,磨破了54雙鞋,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聚居地。餘純順認為:“走路的過程就是一種修煉,而修煉是十分痛苦的。”
翻越白山黑水時他差點被凍死,在途經賀蘭山時他不慎滾落到溝底差點被摔死,在走過川藏公路時他差點被泥石流淹死……
韌性並非孤立地存在著的,一個具有良好韌性的人總是有著上佳的情質作為其基礎。我們在這裏所說的情質指的是人類情感活動的品質,而非情商。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任何人須臾不能離開社會關係而孤立存在。在諸多的社會關係中,個人的“國家”關係、“家庭”關係、“友伴”關係、“認知”關係等影響著人的行為舉止,當這些行為舉止一旦習慣化或定型化了的時候就會形成人的基本情感特征,例如愛國激情、人倫之情、友伴之情以及愛知之情等。列寧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曾說:“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願離開我的祖國”。“我以我血薦軒轅”則是魯迅先生愛國情感的誓言式表白。熱愛知識、熱愛科學的情感雖說不很普遍,但一旦表現出來也算得上如醉如癡、驚心動魄:“……伽利略發現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時,跑到街上大叫Eureka!Eure-ka!後世就采用該詞作為新發明的代稱;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了鉀元素以後,一個人在實驗室內大跳其舞……南唐有一位會做詩的和尚,中秋半夜忽得佳句,喜躍起撞寺鍾,市民大驚。李後主不知其故,派人去捉他,待他說明後一笑釋之。……對知識的這種情緒,俗稱‘讀書樂’。”
情緒或情感在人的事業或生活中往往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列寧曾針對這一點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則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實在是一切智慧之本。”情感在人的活動與行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調節作用。從情感產生的機理看,凡能帶來成功或幫助人達到既定目標的東西,就會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緒;凡是招致失敗或跟需要滿足相抵觸的東西,必然會形成消極的否定的情感。再從情感的調節作用看,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或創造的開展,就必須對自己的事業具有狂熱的激情,同時又要善於控製消極的情緒。具有狂熱的積極情感同時又控製消極的情緒,才能進而保持良好的韌性,“努力奮鬥貫徹始終,……麵對坎坷人生坎坷路總是不屈不撓地奮鬥。”
要了解積極情感的培養方法與途徑,必須了解多種情質的複合特征。例如,在科學之情中可以融入自尊之情、探險之情。哥倫布四次遠航的經曆可以給人們帶來這方麵的啟發,他的每次遠航均屬九死一生,曆盡艱險;女王聽信讒言將他關押了兩個月之久,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在年老多病的晚年,第四次遠航當中他發現了新大陸,終於以輝煌的科學成就捍衛了自己的尊嚴,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探險欲望。又如,創造之情中也可以包含自信之情、成就之情,樂聖貝多芬處於貧病交加的時期,鼓舞他奮進的就是“為貧苦人造福”的旋律創作,其中就包含了自信心與成就感。所以,培養中學生的積極情感時,一要創造條件使他們在為崇高目標而奮鬥的過程中經曆艱險和磨難之後,再體驗成功的喜悅與一定的成就感,例如組織學生慰問解放軍之前利用一個學期時間開展自製慰問品、排練文藝體育節目、消滅不愛勞動不守紀律、消滅不及格現象等活動,通過學生自身的艱苦努力達到了預定目標再向解放軍叔叔彙報,即可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與一定的成就感,這樣一來他們的科學情感、創造情感就可以逐步地形成。二要注意使學生產生複合式的情感體驗。在上例中,學生即可以科學情感、創造情感為主同時形成成就情感、自尊情感以及自信心等複合式的情感體驗。三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中學生的各種積極情感,我們認為,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積極情感應該是愛國激情、科學情感、創造之情以及自尊之情、人倫之情等,例如結合政治、語文、曆史課程的教學內容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結合文藝體育比賽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成就感和愛國情感,通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競賽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創造情感以及成就感、自尊感等等。一般以學期為時間單位,一個時間單位內以一至兩種情感為主形成學生的複合式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