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中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開發和利用所有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創新能力,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弘揚中學生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師應該做到:一是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和欣賞每一名學生,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不同意見。受教育機會均等是國家法律規定的,要徹底糾正那種隻重視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忽視對大多數學生進行教育的行為,真正樹立起“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的新觀念,為所有的學生打好生活、生產、生存、發展、創造、終身受益的能力基礎。二是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的側重點在學生的學,教師的作用在啟發、引導、點撥和解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創設情景,提供機會,啟發學生思維,讓他們依靠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三是要改進教學方法,以個性充分發展為重點,因材施教。教師要全麵了解學生,重視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策略,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變教師的教為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學。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探索與解決問題。四是要構建新的課程結構。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培養能力、培養素質的關係,要有利於學生隨著社會需要的變化而實現知識的自我更新,把社會近期需要和長遠需要結合起來,使課程對學生現在有用,將來更有用。要加強基礎學科教學,給學生留有發展的更大的餘地和空間;拓寬知識範圍,擴大學生視野和知識麵,以利於形成他們萌發新知識的生長點;適當擴大選修課程的比重,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進行選擇。要突破以講授為惟一途徑,以書本、教材為惟一媒體的舊觀念,樹立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實踐課都是培養學生的主渠道的新觀念。五是要科學衡量教學質量標準。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全麵發展的“四有新人”,要徹底改變那種單純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衡量學習質量的行為,真正樹立起以基礎技能、基本知識、興趣愛好、科學態度、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概括力為基礎,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能力為衡量學力標準的觀念。教學評價要從以分數高低轉變到以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如何來衡量,要從為學生創設主動發展的環境、民主和諧的氛圍,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激發學生活力等等方麵去評價教師。
(三)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發展科研能力加強教育科學研究,科研興教,科研興校,向教育科學研究要質量,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作為實施素質教育主體的中學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質,努力向科研型教師轉化,是全麵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認清形勢
未來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社會的現代化要求教育的現代化。而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必須重視教育科學研究,因為教育科學研究對於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就如同科學技術對於發展經濟的作用一樣,也是第一生產力。目前,在中學教師中存在這樣一種心理狀態,認為中學教師的視野和能力有限,不能擔當教育科研的任務,或者認為中學教師一般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參加教育科研工作。也有一部分教師認為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上好課,教育科研是大學教師和教科院(所)研究人員的事情,與自己沒有關係或關係不大。他們滿足於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而不善於把自己和他人的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和綜合、抽象與概括,進而上升到理論高度。因而,多數教師隻是憑著自己的經驗進行教學和單純傳授現成知識為中心的經驗型教師。與此同時,仍有不少學校和個人依然以教學經驗的多少,作為判斷教師水平高低的主要的或惟一的標準,做經驗型教師儼然成為許多教師的追求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長了教師注重知識傳授的做法。總之,經驗型教師重模仿而輕創新,重積累而輕發展,因而其多數隻能成為機械傳授現成書本知識的“教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