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老子的理想社會思想根源與階級根源(3 / 3)

老子在春秋末期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變革轉型時期,勞動者承受著被壓迫剝削和各諸侯國兼並戰爭雙重負擔的社會環境裏,代表農民階級的階級利益為人民的生存設計了“小國寡民”的社會環境,老子盡量美化升華原始公社時期的社會環境的本質是個美好的幻想。在當時周王室腐敗衰微,諸公卿爭權奪位,各諸侯國的兼並戰爭愈演愈烈的社會環境裏,要以“無為而治”的政治手段去實現“小國寡民”的社會環境,是極不現實的。所以老子說:“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為什麼天下沒有人能理解,沒有人能實行呢?用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回答,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於社會存在的反作用。”而在階級社會裏,人類的曆史是階級鬥爭的曆史,老子在劇烈階級鬥爭的社會裏回避鬥爭,以“無為與不爭”的政治手段,讓那些熱衷於爭權奪位的諸公卿們和熱衷於稱霸的各諸侯國的候王們拱手讓出統治權,和平地過渡到“小國寡民”社會,隻能是唯心主義的幻想。

而老子還被蒙在因為受到社會實踐和階級利益局限沒有突破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境界裏,說:“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老子說:正由於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越少,我就更可貴了。但是,從老子所向往的社會本質看,老子所設計的社會環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沒有階級壓迫,沒有階級剝削,沒有戰爭,沒有奢侈腐敗,公正平等,均衡分配,是和共產主義社會體係一個類型的社會,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老子社會曆史觀的內涵。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心態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擁護並易於接受共產義社會的理想和不患貧而患不均、公正廉明的心理要求,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地、潛藏在中華民族的心態裏。

我們看到老子處在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變革時期,對當時的社會進步所必然產生的壞事,視為社會的倒退,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貴難得之貨,便民不為盜”。最後主張回複到氏族公社的原始公社時期的生活環境中去。其認識論根源是老子雖然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相互對立和相互依存轉化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他沒有認識到隱藏在人們思想背後的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發展;沒能深入到社會發展規律本質問題上研究,隻有直觀地認識社會生活中的某些表麵現象,把文明時代的社會進步視為社會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