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之淨土
佛教以超脫生死的涅槃寂靜為終極目標,但對世人更有吸引力的是對相對更為實在的佛國樂土,是以影響中國民間信仰最大的主要是作為彼岸世界的淨土的宣揚。
從翻譯史上看,專以“淨土”崇拜為內容的經籍,是在魏晉及其以後才係統介紹入中國的,三國吳·支謙始譯的《阿彌陀經》類,西晉·竺法護始譯的《彌勒成佛經》類,南朝宋·沮渠京聲譯製的《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開創了中國的真正淨土信仰,形成彌陀和彌勒兩大係統。
1.西方彌陀淨土
彌陀淨土思想於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僧人安世高譯經三十四部四十卷,其中即有《無量壽經》二卷。此後有關彌陀淨土經典不斷譯出,其中以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後秦·鳩摩羅什譯《無量壽經》、劉宋·畺良耶舍譯《觀無量壽佛經》影響最大,並稱彌陀淨土三經。現存較早的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反映了當時彌陀信仰的主要特點:即缺乏刻意艱深的佛教理論和精義微言,而以超拔彼岸,往生西方佛國為宗旨。
《無量壽經》著意宣揚的西天佛國,又叫安息國、無量壽國、安樂國、莊嚴佛國。此經卷下雲:“奉事億如來,飛化遍諸刹,恭敬歡喜去,還到安息國。”“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意雲佛國內可安心養身,無病苦憂疾之想。而無量壽國名亦來自此經:“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婆羅門教雲,一劫為四十三億二千萬年。佛教則雲“此一大時,其年無數”。可見,凡往生彼國者,當長壽無量,故雲無量壽國。
安樂國名與安養國名意義相同:“去此十萬刹,其佛世界,名曰安樂”,其國內“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名曰安樂”。這安養極樂國被說成“清淨莊嚴、無量妙土”: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麵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一切萬物,皆以無量,皆以無量雜寶千百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熏十方世界。……
此佛國樂土有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瑪瑙等“合成為地”,光芒照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無有極限,世界一切寶藏之精華皆雜陳其間。此處無地獄惡鬼,亦無四季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東晉·支遁作《阿彌陀佛像讚並序》,描繪了西方淨土——安養國:
國無王製班爵之序,以佛為君,三乘為教,男女各育化於蓮華之中,無有胎孕之穢也。館宇宮殿,悉以七寶,皆自然懸構,製非人匠。苑囿池沼,蔚有奇榮,飛沈天逸於淵藪,逝寓群獸而率真,閭闔無扇於瓊林,玉響天諧於簫管,冥霄隕華以闔境,神風拂故而納新,甘露征化以醴被,蕙風導德而流芳……。
支遁形容的佛國淨土雖仍舊華貴,卻充溢著道家的清淨,少了厚重的莊嚴而多了飄逸的神奇。
南北朝時期對彌陀淨土思想傳播最有力者,當推[東晉]慧遠。
2.兜率彌勒淨土
東漢末年,僧人安世高譯《大乘方等要慧經》,彌勒(Maitreya)信仰首次傳入中國。其後西晉西域僧人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彌勒淨土思想得到較完整的介紹。
彌勒淨土信仰分兩個層次的內容:彌勒由凡人而修行成菩薩果,“上至兜率陀天”;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生閻浮提世,於龍華樹下得成佛果,三行法會,救度世人。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佛預言彌勒“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兜率天,在佛教教義中六欲的第四天界,處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間。此天界分內外兩院。兜率內院為菩薩最後身之處所,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住此院而後下生。彌勒往生後,又為其處所,彌勒從此處下生成佛。外院為天眾欲樂處。佛典雲,在兜率天一晝夜,在人間為四百年,在此天壽四千歲,在人間為五十六億七百萬年。故有彌勒在兜率天五十六億年而下生閻浮提,於龍華樹下成佛之說。
在佛典中,兜率天是極盡莊嚴、華貴、玄妙的佛國淨土。《佛說觀彌勒菩薩上升兜率陀天經》描述兜率天上充滿“極妙樂事”,凡生於此天者,皆能享受到種種“上妙快樂”:
時諸國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中有五百億寶珠而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繞梁梁間,於四門外化生四花,水出華中如寶花流。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形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複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密。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禦。亦有七寶大師小座,高由四旬,閻浮提金無量眾寶以為莊嚴,座四角,頭生四蓮花,一一蓮花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五百億眾寶雜華莊嚴寶帳。時十方麵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懸寶帳上……
時諸閣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器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如是天宮有百億萬量寶色,一一諸女亦同寶色。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往生兜率天宮。
西方彌陀淨土著重安樂幸福,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追求。兜率彌勒淨土偏重於五欲享受,有更強的人世色彩。但總的來說,佛經中對佛國樂土的描述莊嚴曼妙,充滿神秘色彩。而唐傳奇的描述則鋪陳於富麗華貴,更似人世的物質聲色向往。《洪昉禪師》,記洪昉禪師於善法堂講《大涅槃經》,見善法堂:
按佛經,善法堂在歡喜園,天帝都會,天王之正殿也。其堂七寶所作,四壁皆白銀,階下泉池交注,流渠映帶,其渠水皆與樹相直。寶樹花果,亦皆奇異。所有物類,皆非世人所識。昉略言其梗概:階下寶樹,行必相直,每相表裏,必有一泉夤緣枝間自葉流下,水如乳色,味佳於乳,下注樹根,灑入渠中。諸天人飲樹本中泉,其溜下者,眾鳥同飲。以黃金為地,地生軟草,其軟如綿。天人足履之,沒至足,舉後其地自平。其鳥數百千,色名無定相,入七寶林,即同其樹色。其天中物皆自然化生,若念食時,七寶器盛食即至,若念衣時,寶衣亦至。無日月光,一天人身光逾於日月。須至遠處,飛空而行,如念即到。
盡是俗世的方便祈望。
唐傳奇中描述的天神有著同於人間的親緣關係。《妙女》記提頭賴吒天王小女妙女貶謫人間事:
唐貞元元年五月,宣州旌德縣崔氏婢,名妙女,年可十三四。夕汲庭中,忽見一僧,以錫杖連擊三下,驚怖而倒。便言心痛,須臾迷亂,針灸莫能知,數日稍間,而吐痢不息。及瘥,不複食,食輒嘔吐,惟餌蜀葵花及鹽茶。既而清瘦爽徹,顏色鮮華。方說初昏迷之際,見一人引乘白霧,至一處,宮殿甚嚴,悉如釋門西方部。其中天仙,多是妙女之族。言本是提頭賴吒天王小女,為泄天門間事,故謫墮人世,已兩生矣。賴吒王姓韋名寬,弟大,號上尊。夫人姓李,號善倫。東王公是其季父,名括,第八。妙女自稱小娘。言父與姻族同遊世間尋索,今於此方得見。前所見僧打腰上,欲女吐瀉藏中穢惡俗氣,然後得升天。天上居處華盛,各有姻戚及奴婢,與人間不殊。所使奴名群角,婢名金霄、偏條、鳳樓。其前生有一子,名遙,見並依然相識。
《妙女》顯受道教神仙思想影響,佛國全類道家仙境。而天神的親緣關係更現人間形態。
二、道教之仙境
道教對仙境的描述不似佛教(佛國樂土)氣象莊嚴,想象宏富。仙境多清靜淡雅。道教所描述的神仙世界——天宮在道經中說法各異,但歸納起來,早期的說“天”者,最主要的約有兩大係統:一是“三天”係,一是“九天”係。署名東漢張道陵所撰《太上靈寶五符序》中已提到“九天真王,三天真皇”,可知“九天”與“三天”之說,在漢末應已存在。
“三天”之名出現較遲,卻流傳較廣。所謂“三天”,是指“玉清”、“上清”、“太清”三者,也稱三境。此係統之經以《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等為主。這一係統的經說,都以“三清”為天宮之中心。將諸天依其境界及去地麵之高低,區分為:大羅天、三清天、四種民天、三界二十八天。關於大羅天,有的經典以為大羅即是三肖,並非大羅在三清之上;有的經典以為大羅在三清之上,但天宮的實際中心仍以三清為主。關於四種民天,早期的經典,大都並入於三界內,成為三界三十二天。因此形成了以三清及三界三十二天為主的天宮說。其次談到“九天”。
道教所謂的“九天”是指“鬱單無量天”、“上上禪善無量壽天”、“梵監須延天”、“寂然兜術天”、“波羅尼蜜不驕樂天”、“洞元化應聲天”、“靈化梵輔天”、“高虛清明天”(或作“梵迦摩夷天”),“無想無結無愛天”(或作“波梨答惒天”)。以為此九天依其去地麵高低不同,分為九重,一層比一層高。道教九天一詞承自先秦,而九天之名稱,顯然取自佛教,但意義則有所不同。“九天”係統的經目,以《龍蹺經》及《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等經為主。九天係的經書,是以九天為天宮之中心,再由九天三天,於是形成了九玄三十六天。此係經書中,有的不提三清,有的雖然也提到三清,但認為三清即在九天之中,並非九天之上有三清;顯然在調和“三天”與“九天”的關係。其後更因“三天”說淩駕“九天”之上,因而有人便把“三清”置於“九玄三十六天”之上,把“三天”與“九天”聯結在一起,於是形成了三清、九天、三界三十二天的天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