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愛”,是一個古老的漢語詞彙。
見於明代李賢所著的《古穰雜錄摘抄》,其中一則筆記起句為“士奇晚年泥愛其子”。讀到這裏,頓覺“泥愛”二字眼生,但查辭書,遍覓不得。明代焦所著的《玉堂叢語》一書,也談到楊士奇“泥愛”這件事,題目為《惹溺》,這個“惹溺”,同樣也是一個稀見的,不載於當代出版的辭典。
看來,任何民族的文字語言,都是處在不停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一些新的詞語在產生,一些舊的詞語在消亡。“泥愛”和“惹溺”,便是埋葬在古籍中,屬於屍骸性質的詞語,很難在現代語言中複活了。
由於李賢和焦竑寫的是同一件事,參照來看,“泥愛”的“泥”,約與現代漢語中的溺愛的“溺”同義,也許更接近於時下流行的“愛呆了”的意思。一個人愛呆了,愛傻了,愛到不清醒、不問是非的程度,便是“泥愛”了。語言雖然古老而且死亡,但這種為官之父“泥愛”其不肖子的社會現象,由明至清,由民國至現在,倒是一點沒變,甚至還發揚光大呢?就看最近坐在被告席裏的高級幹部,與其子、與其妻、與其情人小秘、與其三親六故,作奸犯科、貪贓枉法、包庇縱容、共同為惡,便可證明。
李賢所說的這位泥愛其子的士奇,是明代有名的宰輔楊士奇。
宰輔,其實就是宰相。明朱元璋實行獨裁統治,大權獨攬,是個誰也信不過的暴君,因而立下規矩,子孫為帝,不得設宰相以分君權。可沒有三頭六臂,他不可能事必躬親,中央地方之間的協調管理,政府部門之間的綜合平衡,總得有人去做具體細致包括雜七雜八的事務,否則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就會發生問題。於是,就有輔臣的設置。所謂輔臣,通常由翰林學士擔任,備谘詢、擬對策、上條陳、做建議,有行政權無決定權,是一切聽命於皇帝的秘書班子而已。
老朱和老朱的兒子朱棣,是打江山的皇帝,因此也是殺人無算的強悍人物,做輔臣的,隻是垂手侍立的跟班,吩咐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到了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便是坐江山的皇帝,不再具備乃父、乃祖那份殺伐決斷的魄力和“惟辟作威,惟辟作福”的威風。從此,輔臣才由做筆錄的文書角色,成為出主意的股肱人物,漸漸地,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慢慢地,也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達到了不是宰相,等於宰相的名位高度。
生於公元1365年,死於公元1444年,差幾天就80歲的楊士奇,曆事惠帝、成祖、仁宗、英宗四朝,這位老先生親身經曆了輔臣地位逐步提高的過程。若不是他“泥愛”其子楊稷,弄得聲名狼藉,最後搭上老命,這位元老政治家的一生,本可以畫個更圓滿些的句號。
因為,引車賣漿之流,販夫走卒之輩,縱使“泥愛”他的子女,小小泥鰍,能翻多大風浪?但是,官做得越大的幹部,“泥愛”其親屬,任其行凶作惡,聽其胡作非為,那後果也越嚴重,對於社會的危害性也越可怕,最後付出的代價也越沉重。看來,這也是為官者,尤其為大官者,必須戒之慎之的事情了。
其實,正史對於楊士奇,以及楊榮、楊溥的“三楊”輔政,還是比較肯定的。《明史》讚曰:“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變,協力相資,靖共匪懈。”一方麵,朱元璋和朱棣半個世紀的鐵血統治,基本上是暴政、是鎮壓、是不停地殺戮,無論國家的元氣,還是百姓的繁衍,都經不起再折騰,需要休養生息;一方麵,朱高熾、朱瞻基,乃至朱祁鎮,都是無甚才智、無甚作為的平庸之君,因而在敬謹恭勉,求穩慎行的“三楊”輔佐下,國家能夠正常運轉,大局能夠保持安定。
明代鄭曉所著《今言》中稱,“惟西楊起布衣,曆四朝四十一年”,楊士奇執政的這時期,明代雖無大發展,但也無大動亂,不能不說是“三楊”的貢獻。盡管明代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遇,但元末大亂以後,接著又是明初兩帝的瘋狂殺戮,能夠安定下來,老百姓不處於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日子裏,便是托天之福了。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出身寒門,早年在鄉間為塾師,很清苦,也很努力。惠帝時,以才學優異薦入翰林,為編纂官,盡管未經科舉,以出類拔萃入仕,值得自豪;但並非正途出身,他也是相當抱愧,引為生平一恨。因此,永樂奪了他侄子惠帝的江山,沒有什麼資曆的他,趕緊投靠新朝。由於他很表現,也很賣力,定都北京以後,先任編修,後入內閣,再進侍講,一路青雲,升任輔臣。永樂北巡,朱棣委任他扈從東宮,駐守南都,相當信任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