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象
人類正在遭到來自大自然多方麵的懲罰。2008年以來,中國地震、礦難、幹旱、森林大火……似乎接連不斷,暴雨又鋪天蓋地而來。山崩地陷,人死畜亡,大街成泳池,田園變澤國。2010年8月甘肅舟曲泥石流,整個村莊被吞沒,失蹤死亡人數論百成千……
麵對如此嚴重、巨大的災難,我有幸讀到了一本即將出版的書稿:《農道——沒有捷徑可走的新農村之路》,使我在憂思百端之中看到了一群默默播撒生態文明種子的探索者,看到了中華大地綠色崛起的希望。
(一)
本書的作者孫君是位職業畫家,多年來他長期關注著“三農”問題,曾研究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費孝通諸人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後來成了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民間環保組織,以下簡稱“綠十字”)的負責人。
1999年至2002年,在北京延慶碓臼石村,孫君承接了“環境保護教育基地建設”的項目。他和同事們住在村裏,組織和發動農民對山川、河流進行保護,對村裏的道路、房屋進行改造,教農民對垃圾分類,組織村莊義務工,教他們學剪紙、念《弟子規》,做農家飯,開展農家樂係列活動。他在村裏做了兩個標誌性的石雕,一個是“善待地球”,一個是“2000年地球日宣言”,成為人們宣誓和留影之地,於是村莊變成旅遊點,聲名遠揚。村民年收入從1999年的1500元提高到2001年的2800元。這個村被稱為“地球村”,老百姓親切地稱孫君為“村長”。
這應該說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孫君自己卻認為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在村裏時,孫君這個“村長”每天領著農民幹活,2002年他們離開之後,書記、村長不懂環保,缺少文化,不會設計,垃圾漸漸不再分類了,旅遊等活動停下來了,環境教育也不做了,經濟收入又回到了原來的1500元。雖然“地球村”經過一番曲折又前進了,孫君卻為此感到痛心。當時他的同事就提醒他不要管太多的事,不能成為村裏的“大管家”,他卻聽不進去。這位畫家做環保和繪畫一樣,一定要親自動手,現在他才認識到這既是自己的優點又是最大的缺點。
2003年8月,孫君和京津十幾位環保專家一起,受湖北省邀請考察了襄樊地區的生態環境。此後綠十字又經過四次實地考察,選擇了五山鎮堰河村和田河村作為生態文明的試點,並在政府和村委支持下建立了一套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方案。這個方案除了對當地自然、社會情況作了詳盡調查分析之外,特別接受“地球村”的教訓,重點幫助基層領導建立生態環保理念,“選擇和培養”好村長和支書。因此,從簽訂合作協議到綠十字做完項目離村後的數年中,縣主要領導換了兩屆,鄉鎮主要領導換了三屆,但試點村一直保持著比較好的持續發展的狀態,到現在仍能自我運作。不斷進步,並帶動了附近的村莊,孫君本人先後去過一百多次,越到後來越放心,再也沒有“離不開”的問題了。
(二)
五山兩個村的主體經濟是茶葉。綠十字沒有直接做經濟,而是從身邊的瑣事做起,從生活到生產,有錢時做用錢的事,沒有錢時做不用錢的事。先給農民灌輸生態文明知識,做思想工作,提高文化,因為文化是根,農民有了根,發展方向就會逐漸明確,村的經濟也會逐步提高。這裏的茶葉售價2004年為50~100元/斤,2006年基本上到了300~600元/斤,人均年收入也從2600元上升到3000元,2006年綠十字離開了,村裏仍然依據綠十字的發展理念運作,2010年人均年收入上升到6800多元,超過當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如果從產業發展、精神麵貌、人際關係、村莊環境、社會治安、文化思想等方麵看,這兩個村可以說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我隻模糊記得,以前在報刊上見過“地球村”、“五山生態試點村”,但不知其詳。因為不認識孫君,當然不可能知道這些和他有什麼關係。我的一位已去世的老友之子把這本書稿寄給我,代他的畫家朋友請我為書作序。他知道我已是耄耋老人,執筆不易,還鄭重地寫了封詞意懇切的信,不好推辭,在猶豫中拿起書稿來看,不料一看就看出了興趣,幾天來一篇一篇讀了一遍,覺得深受啟發,獲益良多,內心油然而生對孫君和北京綠十字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