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1年來,除了“地球村”、“五山生態試驗村”外,孫君還策劃了湖北宜城市板橋店鎮以協調回漢民族矛盾為主體的“襄樊王台回民村”項目、北京延慶縣珍珠泉鄉推動“都市新村”的整村搬遷計劃、湖北枝江市問安鎮開展曆史文化保護和有機農業改造的“五穀源緣綠色問安”項目,湖北南漳縣李廟鎮魚泉河村進行的“山區新農村建設實驗”,山東費城縣方城鎮開發的“田園方城諸滿顏公”城鄉一體化的田園城市項目等。“5·12”震災後他們又提出了“漸進式住房重建”的理念,向南都公益基金會和上海李連傑壹基金分別申請了服務於災區的“鄉村規劃與重建工作室”和“壹基金綠色家園”項目,在什邡和綿竹重災區開展了農村災後住房重建和生計重建的工作。
11年來,孫君和他的綠十字同仁,奔走於全國各地的鄉村,實踐著他們的鄉村建設理論。每年中有8個月以上吃住在農村,工作在農村,勤勉、真誠、執著,簡直像是一群古代的苦行僧、傳教士,孜孜不倦,樂在其中。有人曾問孫君:“你是畫家,收入不少。為什麼還要下鄉做環保?”孫君笑著回答“畫畫有兩種,一種是在畫架上的畫,一種是畫架下的畫,可以畫得更好、更大。”他是以藝術家追求真善美的態度來從事環保事業的,十年中,積累了二百多萬字的日記,是繁忙緊張的工作中留下的寶貴資料,平凡、瑣碎然而真實。在2006年已出版五冊叢書之後,今年又出版了這本《農道》,這一本是評論性作品,也是他們多年生態環保曆練中的感悟,語言樸實,形式多樣,沒有教條,沒有套話,沒有艱澀的理論。孫君對五千年農耕文明一往情深,對當前幾乎沒有高中和大學畢業生留在農村工作的現狀痛心疾首。他的目的是在如此現實的條件下探索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道路。孫君與他的綠十字都非常善於同農民交朋友,深知農村基層幹部和支書、村長有迥然不同的甘苦,找到了建設新農村道路的入口。他們實踐的項目不是拆舊房、蓋新房,不是推銷城市已普遍化的電器和汽車,而是讓新農村與舊農村並存,新文化與舊民俗並存,時尚與傳統並存;著力於生態文明的傳播,消除農民心靈的汙染,推廣知識平民化,科技生活化;他們響亮的口號是“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三農”不是問題,而是希望!
孫君的《農道》是一條實實在在的鄉村建設之道,它不僅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方法。他們用11年的實踐經驗總結而得,是易懂之道,易操作之道,可行之道。
祝願他們堅守此“道”,並大行其道!
2010年9月
吳象,安徽休寧人,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入黨。曾任抗日軍政大學教員,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和編輯,1948年奉調籌備山西日報,後任《山西日報》總編輯,中共山西省委、安徽省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後任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三農”問題資深專家之一,先後出版了《陽光道與獨木橋》、《昔陽到鳳陽》、《中國農村改革實錄》等著述,不遺餘力地推進中國農村改革,為我國農村改革作出了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