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新農村時代(2 / 3)

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真實,科學就是有延續性或稱可複製性。目前很多地方建設的新農村試點,認真想想具有可複製的試點又有多少?幾乎很少。

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是在物質和精神方麵的整體推進,而不是在哪一方麵的突出。現在很多幹部一提新農村就認為是“生產發展”,想想我們改革開放30年又有什麼時候沒有談發展呢?現在的問題是“生產發展”抓多了,信仰與文明抓少了,抑或根本就沒有抓到點子上去。

賣山、賣河、賣地是新農村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另一種是政府投入,銀行貸款,大企業投入(這一類主要是由縣市主要領導負責的村),更多的自然村因沒有錢,沒有主要領導包村,依然貧窮如故。新農村建設將有可能又造就一批失地農民,引起占用耕地麵積又解決不了搬遷等一係列問題,引來農村上訪率增長,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很多已建好的新農村已遠遠超過了大都市的社區,水電氣、電話、有線、寬帶、健身、遊泳池、幼兒園、敬老院等,應有盡有。村莊有數字影院、生態公園、小超市等,很多還是免費的(因為隻要一收費農民就不搬家,不搬家就建不了“新農村”)。

做什麼事要有度,超出了度就是超常規發展。農村畢竟是農村,新農村建設要與他們的收入相對稱,要與他們的文化、生活、習慣相對應。按現在的新農村規劃來建設,未來龐大的農村社區管理費誰來支付?這顯然是不客觀的,現在不收費,還能永遠不收費?其實,農民麵對的還是一畝二分地,但地裏不會長出金子,農民在家裏不能養雞、養狗、養豬,他們又要回到集體養雞、養狗、養豬的時代,農民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難道還要走回去嗎?這有可能嗎?我們問問農民和基層幹部就知道了——農民說那是窮折騰!我們是以城市的標準規劃農民的新農村,主要原因是進行規劃的人沒有生活在農村,不知道農民生活的習慣。

廣大農村有中國絕大多數的人口,那裏尚存著中華民族純樸、道義、善良、感恩的情結,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希望建了新農村丟掉舊農村。舊農村是什麼?是5000年的文明。這一點我們不得不在建設中反思,絕不能讓我國悠久的曆史文明成為現代人的遺憾。我們總不能住著新房子過著窮日子;我們總不能隻要所謂人的“文明”而不要土壤、水源、植被的文明;我們絕不能違背自然和社會科學的規律建設新農村。

與此相反,五山的堰河村雖沒有像樣的廣場,卻有一個很漂亮的中水回用池,在小河邊上有曲徑通幽的觀景走廊,那是村民們用城裏廢棄的地磚鋪成的。在五山的新農村建設中,從“一建四改”、垃圾分類等小事入手,培養農民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教村民們剪紙、喝豆漿、曬被子、建廁所、做一手上好的飯菜,教他們搞衛生、建茶壇,用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讓他們學會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從而帶動村莊綠色經濟的發展。

北京綠十字在湖北省穀城縣五山鎮進行著一場寧靜的新農村建設,這裏沒有大拆大建,也沒有什麼大投入,是靠農民發揮大寨和大慶精神建設的家園。2006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綠十字新農村建設係列叢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批示:要認真研究“五山模式”。

“五山模式”是從生活與生產入手,把信仰與文化融入規劃,引導和提倡農民參與,把新農村建設提到了一個民主與自治的層麵,讓農民在這個過程中知道我們村要建設了,要有希望了,要參與了,大夥要行動了……

這就是新農村與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一個實驗性的案例。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覺得很有必要提出“後新農村”的概念,目的是有助於新農村建設的反思。

提出“後新農村時期”,就是因為城市在發展中的問題開始向農村延伸,不少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翻版,他們往往過於注重硬件建設,而忽略了身心、精神、文化、信仰的建設。北京綠十字在五山設計建造了茶民們敬仰的“茶壇”,把五山茶人的精神與文化注入茶壇,讓人們尊敬茶,懂得茶的禮儀,並把開壇典禮做成每年一度的文化娛樂節日。每年的茶王大賽也激勵著五山的茶人們種出更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