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強調事物的差異和多樣性,從本質上解構西方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後殖民主義等,構成了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景觀,也解構了天人合一的道教哲理。這是後現代之所以為後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
1999年,我來到北京市延慶縣碓臼石村,實施地球村環境教育培訓基地的項目,開始有機會接觸到鄉村建設問題。2003年底,北京綠十字開始在湖北省穀城縣五山鎮堰河村建設一個時下人們稱道的新農村。雖然今天很多地方都在興建新農村,但北京綠十字的新農村建設卻有著許多與眾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引來了大家的仿效和實踐,一時間可謂百花齊放。
比較而言,我們更注重農民的協作精神和公眾的參與能力,倡導“先生活,後生產”的理念,倡導有錢時做有錢的事,沒錢時做沒錢的事。我們一直在堅持實行:建設新農村,培養新幹部,運用環保、藝術和宗教學,與項目、與政府、與農民的生產發展相結合,啟用地方人才,以開啟民智的方法來推動新農村建設。合理地使用政府資源並對政府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進行實踐。相對於目前的新農村硬件建設來說,五山的新農村建設更像西方社會所說的“後現代時期”,也有一點類似韓國的“新村運動”。
但時下的國內新農村建設與韓國的“新村運動”相比較,尚有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就是缺少公眾參與,而政府過於主觀。
後現代學說是一種集聚了文化、哲學、藝術、自然、宗教、建築學、美學、社會學等多種思潮的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後現代規劃師們憧憬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依,居民每天和諧地與土地、水、風、植物和動物打交道;居民的日常需要,如衣、食、住等,基本可以得到滿足;居民產出的廢物基本可以被自然回收。
因此,提倡盡可能在社區生物圈內生產必需的食品;推動有機食品的生產;盡可能使用當地的建築材料建設住宅;綜合使用可再生能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廢物管理,保護清潔的土壤、水和空氣;保護自然,守衛野生區域。
事實上,我們今天已經失去了的和渴望再得到的東西,在農村、山區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都有,甚至更好。例如,被自然環境環繞的村莊,雞鳴狗叫的四合院,磚木構築的低層住宅,太陽能熱水器,有機蔬菜和水果;村民自治,村民委員會,公告欄,閑聊時用的石凳,鬢霜的童年之友……
我們的鄉村原本就充滿著生命、文化、建築、生活、植物、文明的多樣性。鄉村人的精神、鄉村人的友善、鄉村人的愛心是那樣的質樸,是現代化的都市人遠遠不可比擬的。鄉村人的狀態離我們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很近,人與人的和諧更是自然,他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在某些方麵就是都市人向往的,也是後現代主義推崇的理想境界。所以,新農村建設更要注意我們的規劃,明確我們到底想要保留什麼?要改變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多年來,我們一直習慣於把很多規劃和經濟建設方麵的事變成單一的政治任務,目前倡導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增收”項目就漸變為新時期的口號與建設工程。2006年,新農村建設剛剛起步,全國新農村即進入了“大幹快上”的時代:大投入、大規劃、大建設,政府包辦了農民的住房、養豬、停車、堆柴……把新農村建設推向了一個並不科學的時期。
我們今天看到的、聽到的新農村建設很難全麵體現中央提出的“20個字”的新農村,而更多的是“樹典型、比規模、比形象”的建設。如四川省的紅沙村、江西省贛南模式等作為一個典型無可非議,也很有必要,但去學習和考察的人往往沒有關注到他們典型的創新與創業,隻看到一排排的新房子,隻看到政府的大投入。於是全國範圍內都掀起學習與建設的高潮,不管是富裕的地方還是貧窮的地方都在學,並在全國蔓延。這種政府包辦式的不切實際的大投入,會帶來一些問題。在大都市周邊的農村是可行的,但對中西部更廣闊的農村來說就沒有多少示範意義。如此浩大的投入已不再是建村而是建城市了,問題是這樣的投入針對全國60多萬個存在不同問題的行政村又有多少示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