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變中國的微生物時代(1 / 2)

1988年9月,鄧小平明確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

錢學森也曾預言:“白色農業將帶來產業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將在中國發起。”

“白色農業之父”包建中教授提出:“發展白色農業,向微生物要‘糧’。”

從中國農科院包建中教授提出“白色農業”,到錢學森院士上書中央,再到中國眾多院士聯名上書國務院,一直到王立平先生研製開發微生物菌劑,並應用到生產與生活中,這個過程正是中國環境與生態處在被極度破壞的發展階段,以致中國高層領導下決心把生態能源視為中華民族發展中的最後一道屏障,正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前任主任馬凱所說:“中華民族沒有退路”。

“細菌”即微生物的一種。中國老百姓所了解的“細菌”大多數還是從影視中了解,如:日本侵華時在東北以人為實驗的“731”部隊,法西斯的細菌戰。正因為如此,中國老百姓覺得“細菌”是恐怖的,也是神秘的。

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生活中的生態鏈隨著人的欲望在斷裂,無休止地向自然索取,使人的生存環境受到自然的報複:“非典”、“禽流感”、癌症、艾滋病……恐怖與無奈使我們的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土壤板結、地下水汙染、食品農藥殘留;原本是資源的垃圾變成了真正的垃圾,人畜的糞便原本是最好的有機肥,現在也成為重要的汙染源……

汙染的結果影響著中國人的生命與健康,限製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發展,同時也在改變著國人的意識形態。

2005年,溫家寶總理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真正讓全國的老百姓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喝上幹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工作和生活環境良好,能安居樂業,至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2020年將很快到來,那麼,我們將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國人強烈關注的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路徑在哪裏?辦法在哪裏?

麵對耕地不斷地被侵占,中國政府多次亮起了紅燈,並有了“死守18億畝耕地”的口號。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土地?是目前病態的土地還是我們希望的綠色健康的土地?麵對2030年的16億人口和嚴重的環境製約,人類麵臨著一場新的生存與生態的挑戰,人們開始認識到,未來我們確實需要發展白色農業,向微生物要糧。

所謂人類文明,實際上就是綠色文明,就是土地文明。世界上四大文明發源地的消亡,首先就是土地文明的退化,中國也正在步入一個可怕的黑色文明。

現代農業的動態劃分,一是綠色農業,即傳統的種植農業;二是藍色農業,即海洋水生生物資源開發的保護與利用;三是白色農業,即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農業。白色農業主要是改變幾千年以來由植物和動物組成的二維農業,成為植物、動物、微生物構成的三維結構的“三色”農業,從而建立“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還原者”的物質不滅原理,使原有生命體的土壤走向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