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到任丘七間房,駛上千裏堤,映入眼簾的就是汪汪一碧的華北明珠白洋澱了。千裏堤上是一個半旱半水的村落。村民傍堤而居。高高矮矮的民居得澱水滋潤,像人一樣精神鮮亮。
千裏堤向右一拐的黃金地段,就是馬濤魚館。馬濤魚館的主人是馬柱,馬柱是馬濤的父親。
48歲的馬柱大哥有一個幸福的家。利落強幹的媳婦、聰明的女兒還有剛剛結婚的兒子兒媳,讓他覺得澱邊水鄉人家的日子,就像夏天的澱水一樣,行情看漲。日子行情看漲的馬柱說,水是白洋澱的魂兒,水是白洋澱人的根兒。水源的補充,使幹澱的年代成為了過去。他家有祖傳做魚的秘方,為了讓更多的人品嚐到水鄉特色魚,他才籌建了魚館。
除了經營魚館以外,馬柱還有一條價值4萬元的旅遊快艇。他的快艇就泊在魚館前麵的碼頭。並排等在那裏的快艇和木船蓄了一冬一春的希望,擺著百舸爭渡的架式。每天馬柱都要仔細擦拭自己心愛的快艇。他要讓來白洋澱旅遊的客人有一個幹淨的座位,有一個舒適明淨的好心情。
有客人來了,馬柱大哥將快艇加滿油,心情舒暢地駕艇駛入了白洋澱。夏天的白洋澱,水清魚躍,葦綠荷紅。在快艇激情的歌唱裏,馬柱邊駕艇前行,邊給遊客講述雁翎隊對打鬼子的故事。
快艇出了任丘管轄的水域,就是保定安新的水麵了,第一站要去的景點就是采蒲台的小魚島。
采蒲台是“荷花澱派”文學鼻祖——孫犁先生戰鬥生活過的地方。他在這裏留下了優美的散文《采蒲台的葦》。而今,那一片英雄的葦依然年輕,她用幾十年的茁壯證明著比人類頑強的生命。這大片的蘆葦和這大片的水域被一個叫郭二民的人承包了。郭二民和馬柱哥是很好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來了,郭二民是不收門票的。郭二民早年經商,生意很紅火,在村上蓋了二層小樓,後來自己當起了悠閑的小魚島島主。
水生水長的郭二民一家經營著魚島,他在島上建起了抗日英雄紀念園、采蒲台戰役紀念碑和垂釣園。他還從雲南買來了孔雀、山雞。建起了孔雀園。郭二民的媳婦是一個嫻靜勤勞的水鄉婦女。她在島上種了一個菜園子。她還管著那些遠來而居的孔雀和山雞們。孔雀開屏的時候,她就招呼遊客來觀賞,把脫落下來的孔雀翎送給遊客。山雞下蛋的時候,她端著一個小笸籮去揀蛋。熱乎乎的山雞蛋攥在手裏,她的心理也盛滿了熱乎乎的幸福。有遊客索要山雞蛋的時候,她會毫不吝嗇地贈送。那眼神依然是笑眯眯的,是水鄉婦女特有的那種溫柔。
郭二民的兒子是一個黝黑的水鄉少年。長的很像小兵張嘎。媒婆找上門來給他介紹對象,問他要什麼樣的。他調皮地說,我要找個城裏人,讓她來采蒲台和我一起養鴨子!嘖嘖,這嘎小子,眼光還不低呢!
碰巧那天馬柱給郭二民帶來了個作家朋友。作家是寫白洋澱的。作家在全國各地還有很多作家朋友。作家說,老郭你這裏還要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要蓋一個賓館,就蓋成水鄉農莊式的。我可以邀來四麵八方的朋友來此渡假、開創作會、寫文章。那時,你這裏可就是作家之家了!
郭二民就連忙過來,緊緊握住了作家的手大聲說,好好好,我就和柱哥一起投資。到時候, 你們可要好好宣傳宣傳采蒲台,好好寫一寫白洋澱啊!
合影留念後,遊客要離開小魚島了。郭二民親自送客人上船。這時,澱風強勁地吹過,郭二民的頭發高高豎起來,像澱裏的蘆葦一樣崢嶸。
返回的路程總是很短。快艇箭一樣飛過湖麵,眨眼就到白洋澱碼頭了。每逢送客人上岸,馬柱總要把快艇泊好,然後栓上纜繩,再然後,就是帶著好朋友去他的魚館。他的家人早準備好了當年連乾隆皇帝都讚不絕口的全魚宴。
這時,郭二民打來了電話,他說也要趕來吃全魚宴,那是難得一品的美食呢!
馬柱就把手機貼在耳朵上,對著白洋澱大笑,來吧,兄弟,我會讓你醉在這裏的!
聽得出,馬柱的笑,溢滿了水鄉人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