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使我們“其德不離”?嬰幼兒可以說是“其德不離。”但隨著歲月成長,“其德”就一天天“離”開了。小孩子進入學校,就開始有競爭意識,開始有優劣是非的意識了。這個是好學生,那個是不好的學生。好學生驕傲自滿的心就起來了,差的學生自卑感就起來了。驕傲也好,自卑也好,隻要心理出現這些陰影,這個人就麻煩,心病就養起來了。怎樣使自己“其德不離”?這個也是心理學中很重要的問題。現在很多心理分析師也搞不懂這個,有些心理分析師自己心結都很重,心病很重。對病人講的時候頭頭是道,對自己的心病卻毫無辦法。他們麵對病人時沾染的精神垃圾沒法轉化、排泄,長期積附在自己的精神中,反而使自己也病倒了。
要使“其德不離”,前提是“同乎無知(智)。”有的時候我們傻一點,愚鈍一點,那可是幸莫大焉,福莫大焉。現在又苦又累的都是聰明人,越聰明的越累,心裏累呀。我這點做得還算好,這十多年來知道守拙,知道把眼耳鼻舌關閉,不去想那麼多,懶得打那麼多妄想,不去打那麼多算盤,盡量讓心裏無事,吃得飽睡得著,清靜就有安全感。如果你要去胡思亂想,一個念頭可以牽動千萬個念頭,一個是非可以牽動千萬個是非,心神長期被那些鋪天蓋地的念頭和是非糾纏,那才真正是麻煩。
要放下這個很難的,特別是聰明伶俐的人,要達到內心的寧靜很難。所以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很多人在自己家裏或工作之處,都掛著鄭板橋的這幅字。有的人心裏麵很鬧,於是在自己屋裏寫個“靜”字,求靜就是為達到“無知”嘛!靜就是減少自己精神內容的躁動。什麼叫鬧?什麼叫動?就是心裏麵思維頻率太快,念頭像機關槍一樣啪啪啪地不斷射擊,使自己揪心、勞心、累心,這個就叫動。靜就是念頭發動的頻率放慢,放慢後,單位時間裏的念頭被減少了,就相對得靜了;靜到沒有念頭可以擾動你時,你就得定了。
我們看戒定慧,學佛也好、學道也好、學儒也好,為什麼要講靜,要講居靜守敬?實際上都是使我們達到“其德不離。”佛教說“遠離顛倒夢想”,就是“其德不離”;進入“無知”,就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嘛。念頭的閥門一打開,煩惱就來了,是非就來了,所以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同乎無欲,是謂素樸”,前麵講“無知”,什麼是“知”?用佛教的話說,“知”是第六識的。“同乎無欲”什麼叫“欲”?“欲”就是第七識的。人的一輩子,不外乎是自己的第六識被第七識的欲望、煩惱所奴役而盲動。我們需要有求知欲,小孩子要學習,成年人也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但是求知欲之外,我們還有很多欲望,不外乎就是酒色財氣、名聞利養。每個人都有“氣”,都想高人一等,都想使自己在江湖上有地位、有身份。但是我們看到如今很多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都想把自己的身份“化”去,把自己的地位“化”去,化去以後,紀委、檢察機關才找不到他。